《论语》日日谈 第98期


《论语》日日谈 第98期

本章为《论语》:述而篇第七篇三十一章

【原文】

陈司败问①:“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②,谓之吴孟子③。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注释】

①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详。有人说是齐国大夫,姓陈名司败。

②吴:国名。鲁为周公之后,吴为太伯之后,都是姬姓。

③吴孟子:鲁昭公夫人,本应叫吴姬,因同姓不婚,故去掉她的姓(姬),改称吴孟子。

【翻译】

陈司败问:“鲁昭公知礼吗?”孔子说:“他知礼。”孔子走出去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说:“我听说君子不因关系亲近而偏袒,难道君子也有偏袒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位夫人,是鲁君的同姓,于是称她为吴孟子。鲁君若算得上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此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孔丘真幸运,如4果有错误,别人一定会指出来让我知道。”

【解读】

孔子为鲁昭公取同姓之女这一失礼的行为故作不知,表明了他是“为尊者讳”,不直说君主不知礼。但他的袒护行为被人指了出来,他的学生还特意告诉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承认错误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流露出磊落坦荡的君子之风。事实上他通过这种方式已经表示了鲁昭公失礼,但孔子的做法没有失礼。

本章为《论语》:述而篇第七篇三十二章

【原文】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①,而后和之。

【注释】

①反:复,再。

【翻译】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和他一起唱。

【解读】

孔子注重生活的艺术化,作为音乐爱好者,音乐也是他授课的内容之一。上音乐课的时候,同样抱着平易近人的态度,没有任何架子,他并不认为自己作为老师就应该是全知全能的,故会不断地吸取他人的长处。一个唯有感觉自己不足的人才能成其伟大。

本章为《论语》:述而篇第七篇三十三章

【原文】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①。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注释】

①莫:大概,差不多。

【翻译】

孔子说:“就书本上的学问来说,大概我同别人差不多。身体力行地去做一个君子,那我还没有达到。”

【解读】

                          贵在躬行

      孔子一直都在强调,他并不是生而知之者。他还很谦虚地表明,在身体力行这方面,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距离君子的境界还有一定的差距。也许有人觉得孔子这样说有些造作,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孔子每天都会进行自我反省,总是能够从中找到自己做得不是特别好的地方,然后再加以改正,这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孔子。当然了,在后世儒家的心中,孔子不只是达到了君子这一境界,更是超越了这一境界,跨入到了圣人的行列,与尧、舜、禹、汤、周等并称,承受后人的敬仰,流芳于万载。

        这段话,实际上是他在告诫弟子们,学识修养是永无止境的,而提高修养贵在躬行。我们在前面说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思想,但这并不是全部,这种主观思想只有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才能将个人道德修养加以提高和完善。

      一切的真知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譬如我们不去关爱别人,永远也不会知道这种关爱能给别人多大的帮助,自己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会得到多少快乐。并且不去实践,也不知道修身进德有多难。比如,勇敢是一种美德,但是,当我们面临歹人作恶,或者面对领导、长辈行不善之事的时候,我们很少能勇敢站出来。这个时候,才知道勇的美德多么难修,就会收起自己的轻浮与狂妄。还有,只有通过躬行,我们才能检验自己掌握的理论是否正确,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理论的不足。

        日本的道元禅师曾到中国访师求学,并于浙江天童寺内修行。一日午后,他在经过走廊的时候,看到有个老和尚正在骄阳之下晒香菇。道元禅师就同情他道:“你怎么不将这种工作交给年轻的弟子做呢?”老和尚答道:“别人毕竟与我不同啊!”道元禅师接着说道:“是啊!可是你为什么非要顶着烈日干活呢?”老和尚笑了笑,道:“现在的阳光正好,此时不晒,何时才能晒呢?”道远禅师听后,恍然大悟,所谓“言易行难”正是此理。可是,反观我们现在的社会,有不少人只知道空口说白话,而不愿意真刀真枪地去干一场,缺少实践的精神和勇气,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华丽的言辞都是空谈。

      投身实践并不是拿来喊的一句口号,也不是说想什么时候开始就什么时候开始的,而是应该从现在做起。正所谓道不可空论,德不可坐谈。大家若是一心想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就要有着只争朝夕的拼搏实践精神,争取以最好的姿态,怀着坚定的信念,将自己投身到求仁证道的行列中去。

      道德修养贵在躬行,难也在躬行。不过,在投身实践的过程中,同样还会有快乐相伴!这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它不会出现大喜大悲的起起伏伏,永远都保持着那份平和与安宁,这不仅是对人生的享受,也是对大道的感悟。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日日谈 第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