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经济学(十九)

    【原文】

    绝圣弃智①,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②以为文③不足,故令有所属④;见素抱朴⑤,少私寡欲;绝学无忧⑥。

    【译文】

      断绝自上而下或者向人民百姓标榜圣人与智人的榜样,人民百姓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在大道尚且存在时不要过于提倡仁义,而是应该)抛弃仁义,人民百姓会自然而然恢复孝慈的本性;如果每个人都放弃违反公平和正义或者欺诈不诚信的巧取豪夺的思想和行为,由于人人都按照公平和正义、诚信不欺诈来为人处事,那么,盗贼也就自然不可能会产生了。以上这三者只是说说来作为管理社会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给落实一些使人们的行为规范具体化的措施:保持诚信不欺诈和纯真朴实的行为本性;减少违反公平正义、自私自利的杂念;抛弃学习一些教人过分如何违反大道满足私欲(利己)或者过分利他的学问,这样人们就没有什么因为私欲的的膨胀得不到满足和因为应该如何有所作为而去干涉别人的烦恼和忧愁了。

    【注释】

1、绝圣弃智:绝,断绝;圣,被自上而下或者向人民百姓标榜的圣人或者是被统治者任命指定或者钦点出来的所谓圣人;弃,抛弃、放弃;智,聪明智巧,这种具有聪明智巧之人可以看作为是被统治者任命指定或者钦点出来的所谓智人(有人解释为有智慧的能工巧匠或者现代人所称的科学家)。

2、此三者:指圣智、仁义、巧利的提倡。

3、文:条文、法则。

4、属:归属、措施、实行。

5、见素抱朴:意思是保持诚信不欺诈和纯真朴实的行为本性。“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朴是同义词。

6、绝学无忧:指弃过分提倡绝圣智仁义巧利之学。

      【笔者感悟】

      这一章主要是继续上两章论述统治者应该怎么样“无为而为”即无违反大道的行为或者过分干涉社会自然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包括生产丶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自发、自组织状态,上层社会意意应以下层经济建筑的客观合理发展需求为基础,人才的选拔不是为了单单满足上层的精英集团的利益,并以符合其利益的才干标准,学而优则仕的被造拔的仕人们大多的在经历“十年寒窗苦”之后通过科举实现“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平步青云,让早上你还是一个乡野村夫,而因为科举制度这个选拔的提升机制,而到晚上就能进入朝廷当官吃皇粮了,甚至以至后来许多人能入将甚至拜相,“光宗耀祖”了。到后来宋朝时宋皇帝赵恒更是有诗为证:“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本来的意思是想表达:读书考取功名是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功名被皇家录取之后,才能得到财富和美女。以此来激励人们要以皇家利益集团而奋发图强,通过门读书学习能帮助巩固上层利益集团,主要是符合皇家利益贡献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最终获得仕人(为皇家利益服务的劳动者)的功名利禄。所以,在宋之后的元朝甚至在杂剧《马陵道》的“楔子” 即开头直接写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两句的意思正是:“学习好了文才也罢,武艺也罢,最终目的都是给皇帝作贡献,为朝廷出力”。可见,封建社会上层政治集团对下层百姓的洗脑己到元时己深入人心啊!虽说这种思想的根源在更早的中国历史都可找到蜘丝马迹,比如春秋战国时有 《诗经·小雅·北山》 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后儒以及以奉四书五经为经典的仕人们在为皇帝办事时常引用以显示尽忠,但其实又有多少人知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完整内容?

        下面附…《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 :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以上诗意其实是体现西周末期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分配不均矛盾,主要为作者对劳逸不均、尽忠而难以全孝而抱怨的诗。

  全诗六章。都在抱怨因尽“王事”之忠而过多承受繁重加在自己身上公差,却不能给父母“全孝”而带来的忧愁,具体揭示了上层政治利益集团的分工生产以及分配不均的事实。诗人在此尽情地倾诉了心中的不平和牢骚,从一个侧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

      故其实有对:“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家天下”利益的不满。故《孟子》对此有所解释:“咸丘蒙曰:...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於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这个说法与!孟子对“家天下”的统治者不顾天下百姓的利益而独享人民劳动成果的“独夫”行径的批评论述思想是一以贯之的。 《六韬•武韬•顺启第十六》 更是直接指出:“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 ”何为“有道者”?就是能为最大范围的人即“天下人”带来福祉,生产、交换与分配和消费帕累托改;而非仅局限于小范围的小部分利益集团,更非“家天下”的皇家集团之小利,故符合“天下人之共利大利”之行,能为天下百姓福祉办事,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以整个社会效用最大化为己任的人才和技能为标准才是圣人与智人的标准,这正是“百姓心中有杆称”,是自下向上推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

        另一个,为什么要断绝自上而下或者向人民百姓标榜圣人与智巧的榜样(或者抛弃违反公平和正义的聪明智巧)?因为过分于强制性的自上而下或者向人民百姓标榜圣人与智人的榜样,这本身就是就有违反社会民主自由化、市场自由化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活动自然化的管理行为。因为,统治者任命指定或者钦点出来的所谓“圣人”与“智人”榜样,不一定是人民百姓心目中的“圣人”与“智人”,统治者如果没有按照民意来办事,无视民众的利益并且因此为根本依据,而过分于自以为是的以自身所处的利益集团来任命指定或者钦点、标榜有利于他们利益的“圣人”与“智人”的榜样,这是违反整个社会客观的需求标准(或者广义的价值规律)法则的,当作为官方的统治者给社会强制规定一个“圣人”与“智人”的标准榜样时,人们就会为了达到这个标准榜样的方向靠拢,当越来越多的人都倾向于这个方向时,同时也就意味着其它越来越多的有利能够满足于整个社会客观需求的行为为人们所放弃,人们争相模仿这些官方规定的所谓“圣人”与“智人”的模样,而自我陶醉欣然自得。长久下去就会导致整个社会全面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失调,引起社会不管是在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甚至道德上的混乱。比如,我们知道古代科举制度的弊端:它从根本上说正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和选拔官吏的,而且考的教材是规定儒家的,八股文取士,不许发挥,不许创造,不许推翻旧有观点,因此只能死记硬背好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悲剧就有科举制度影响的成分(当然,我们不能说都是科举制度影响的),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废人,反而还自命清高自以为是孔圣人的徒子徒孙,而经常迂腐不堪地向别人炫耀他那些之乎者也的知识垃圾!这种“独尊儒家,罢黜百家”思想的所谓人才选举,大大的影响了其它学派尤其是有利于提高社会必要劳动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见,只有百家争鸣才能产生社会各个文化科学全面的繁荣,国家的精神文化建设才有希望。所以说,断绝自上而下或者向人民百姓标榜圣人与智人的榜样,人民百姓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甚至还可能止是百倍呢!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以为我在全盘否定科举的进步,我不否认,它在产生之时与世袭制的比较中有其选拔人才的优越性,但我们也应看到其发展到后来的弊,这个弊就是标准是以小数统治阶层利益服务的,一旦这种标准定下来就难以摆脱它的局限。

      整个人类社会是由不同角色的人所组成的,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需要状态之中有不同的功用,我们不能只是带过多主观和过于情绪化去表面化这些现象。而是应该出本质上去理解他们之间的价值关系规律,事实上,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资本家与工人、农民也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优化而劳动的人,即使是作为统治者阶层集团的社会管理者和一切公务员也是如此。所以,这些社会矛盾只是不同角色的“人”之间价值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矛盾而已。

      这种矛盾从传统狭义的价值规律(道)角度来说就是:括社会物质商品的劳动生产、社会分配、社会交换、社会消费的合理性;而这种矛盾从广义的价值规律(道)角度来说就是:同时也包括情感、道德等等一切人与人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需要的生产、交换与消费和满足。

      所以,当社会价值规律——即大道尚且起着存在调节着社会矛盾的作用时不要过于提倡仁义,而是应该抛弃仁义,人民百姓会自然而然恢复孝慈的本性;因为不管是过分于提倡个人为了追求自身需求和欲望的自由还是为了满足他人的付出和友爱、情爱都必须是在遵循帕累托改进或者双赢甚至多赢、利人利己、互惠互利、以和为贵的社会行为秩序的前提下进行,提倡极端的自私自利与极端的利他无私都不符合于“道”。 一个人不管朋友与亲人的感受和死活而一味的从他们那里索取,这个人的朋友与亲人也是不会

      同意的;同样,这个人的朋友与亲人不管自身的感受和死活而一味的从他这里索取,恐怕这个人自身也是不会同意的。可见,欲与爱都是双向的!总之,“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所以,不要过分于强制别人去不择手段追求自身需求和欲望或者是过分为了满足他人的付出和友爱、情爱而牺牲自身应该获得的利益。只要遵循大道自然而然就会有领导对于下属礼,下属对于领导忠,长辈对于晚辈慈,晚辈对于长辈孝,夫妻相互恩爱,兄弟朋友相互团结,人与人之间一切活动都以和为贵,和谐相处的现象呈现出来。因此没有必要去过分提倡仁义、巧利的思想。

      当统治者自身的行为保持诚信不欺诈和纯真朴实的行为本性;减少违反公平正义(包括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自私自利的杂念;抛弃学习一些教人过分如何违反大道满足私欲(利己)或者过分利他的学问,这样不管是他们自身还是人民百姓都没有什么因为私欲的的膨胀得不到满足欲望和因为应该如何有所作为而去干涉别人的烦恼和忧愁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与经济学(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