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年前的人一样有平庸的焦虑

一直到去年,我都有一种迷之自信,觉得自己大学过得很认真,跟窝在宿舍里看剧打游戏的人不一样。

这种幻觉持续到我考研失败。当要做份简历找工作,我才发现,自己能写的东西寥寥,而且档次不高,根本拿不出手。真对不起流走的时间啊,我咬牙切齿,恨不得捶自己一拳,人打游戏还能上王者呢。

曾经我为自己会写东西而得意,觉得可以靠这个吃饭,但这个梦在激烈残酷的市场面前,碎得连渣渣都不剩。然后,我终于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我为自己的平庸而焦虑,在这一点上,天宝六年(公元747年)的高适也一样,不过他表现得从容多了。

《别董大》有两首,都是七绝。虽然题目是赠送友人的送别诗,但从内容看得出,是借题发挥,“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先看第一首: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云”解释为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

“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咱们就想象吧,北方的冬天,大风呼呼地吹,天空满是乌云,落日西斜,满目苍凉。有两个满身霜尘的中年男人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他们是朋友,刚短暂地碰了一面,一肚子的话还没说完,现在又要分别了。

听着惨兮兮的,但我要说句公道话,高适写这诗的时候肯定心情不好,没心情看啥都惨兮兮的。即使是现在的北方人在冬季出趟门,看到的也是万物凋敝,鹅毛大雪,更何况还是在傍晚,落日黄云的时候。前两句诗不仅是在交代环境,也交代了高适的心境,“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非要这么写,才能突出后面的转折,用心之良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非常朴直:不要担心新去的地方没有朋友,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世上有谁不知道你、不敬重你呢?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高适其人“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我想,这句诗之所以能广为流传,除了古往今来有太多潦倒失意人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适从心中自然生发的感人力量吧。那个也不怎么得志的人拉住你,打着精神安慰你:“莫怕,你不是一个人。”

何其有幸。

我相信董大不是被高适笔下的“天下人”抚慰住的,如果他感到安慰,那是看到眼前还有这么一位送别的友人,知道他会为自己挂怀。

第一首诗写朋友告别,高适在安慰董大,又像是在安慰自己。第二首比较具体地揭露了两个中年人的苦涩生活: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又掏不出酒钱。

我查了一下,这年高适大概四十三岁。李颀《赠别高三十五》也说“五十无产业,心轻百万资”,说明他到五十岁时还未取得什么功名。看到这里,我莫名松了口气,跟高适相比,我这点事都算小巫见大巫了。

《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面有句台词是这么说的:你朋友成绩不及格,你感觉很糟,你朋友考得比你好,你感觉更糟。类比地想想,高适的名句能广为流传,鼓励了这么多人,大概是他所处的境遇跟我们一样糟吧。他都有机会出头,作为年轻后生,我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1200年前的人一样有平庸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