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空,为何还要修行?

叶少勇

前面我们简单解释了佛教体系中“什么是修行”以及“如何修行”,总之一句话,就是强调作用于心的根本途径,以及义理解悟的主导地位。

修行常常被人比喻成治病,要注意的是,这里治的是心病。如果治身病,你不用知道太多,只要大夫开的药是对的,吃就可以了,最后病怎么好的,你都不一定知道。但心病不同,别人开的药下不到你的心上,相当于必须先自己学医,当然需要从好的老师那里学,清楚了病理,然后在对治贪嗔痴上用功,相当于自己制定并实施康复训练计划。而如果还要教化他人,给别人开方子,就更需要清楚病理了。所以你就知道,老听到有人这么说:“你别看这个人理论不怎么懂,经常说错话,他实修的道行可高了呢。”这可能吗?

那么,提倡通达义理,问题就来了。就大乘佛教体系来说,不论那个派系,核心就是一个空观,“一切皆空”。我在《龙树的空观》这个系列讲座反复说过,不论是般若经的大乘经体系,还是中观和唯识的阐释体系,“一切皆空”就是一切都完全彻底不存在,而且这一根本立场不牵扯二谛。“二谛”是教化权便和阶次,不是根本立场。佛经中也明确说过,“唯是一谛,即胜义谛,即是涅槃。”二谛理论地位的提升是后来的中观派的发展,而中观派只是中观思想体系后来发展出的一支而已,这一点我会有专文再讨论。那么,既然我们所见所感的一切的一切都完全彻底地不存在,我们为什么还要修行?

那么我们就分析一下。理解和认同“一切皆空”是一个过程,这里我们就假定,一个人已经完全理解并认同了一切皆空,看看会是怎样一个情形。

首先,他不会做坏事。这个很容易理解。凡是做坏事,必然要图点什么,为名为利等等,如果明白了这一切所图都根本不存在,自然不会去做坏事。

其次,他不会不做好事。这个稍微有一点绕,我们想一想,很多好事,很多要用的功,你不去做,为什么?心疼钱,为自保,嫌费力气不舒服,这些可以说都是把“我”或“我所”当成有了,还是贪着名闻利养、钱财身命。如果一切都空了,这些想法也就没有了基础。

有人可能会说,那做好事的动力也没有了呀?反正舒舒服服呆着也是空,勤苦修行也是空,那我还是呆着好了。这就要反思这个想法的出发点,如果你真的明白都是一样的空,为什么偏要选择呆着而不努力?说明你恰恰不明白空,而只是拿空做贪图享乐的借口而已。舒服的时候不觉着空,一旦需要付出努力了,突然间明白一切皆空了?不带这么糊弄自己的。你怎么能拿着一个自己根本不相信的事实,为你不了解事实的愚蠢来做辩护呢?“我不相信有上帝,但就是上帝安排我这么干的,所以我没毛病。”能这么说吗?颠倒啊!

但凡对空有所认识,一定会体会到当前问题之急迫,也就是,明明这一切毫无所有,可我们就是认为有,这种心念拦都拦不住啊!那么,要做什么,还用说吗?做什么都没有意义,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修行磨炼心、净治心才有意义。

最后,这个人不会带着颠倒见去做好事。知道一切皆空,又不会吝惜力气而该做的不做,那么会怎样做呢,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三轮体空而行无相布施。就以布施为例,刚才说如果一个人认同了空,他不会不去布施。那么他认同了空去布施,自然也就不会认为:有能布施的“我”存在,有接受布施的众生存在,有布施出去的东西存在,也就是说,他不会有实有见、爱见,不会有贪着功德和期盼回报之心,不会带着这些颠倒的我见、常见去行布施。

所以,只要你吃透了空观,第一,不会做坏事,第二,不会不做好事,第三,不会带着错误见解去做好事,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定会走修行解脱之道。

当然,上述的设想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理解了空观,各种愚痴烦恼并不会立刻停止,而是要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缠斗,其中会有反复,会有退转。但是,只要大的目标和方针搞清楚了,你就是在修行的道路之上。

这里,引用龙树《六十如理颂》的两个颂子:

46

若是认为有事物, 则有能生贪、嗔之,

极猛恶见之遍执, 复由此起论诤事。

47

此即一切见之因, 离此则不生烦恼。

故若于此遍明了, 灭尽诸见与烦恼。

这两颂明确告诉我们,认为“事物是有”就是贪嗔痴的根源,是一切见之因,也就是修行的唯一敌人。那么修行的唯一利器,就是空观。

汉传佛教中很多人持诵《心经》《金刚经》,这是一个很好的环境基础,因为这些经典要说的,反复说的,就是“一切皆空”。只不过,很多人读多了,读熟了,就没感觉了,再加上一些错误的解读和错误的修行引导,很多人就感受不到这些经典直指人心的震撼力,对凡夫颠倒思维的破坏力,那么现在,既然谈修行,去理解和感受这些经典中佛陀的“原力”吧。

所以,什么是修行?如何修行?为什么要修行?归根结底一句话,“一切皆空”!

相关文章

《什么是修行?》

《如何修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切皆空,为何还要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