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四)

第十四章  知识隐喻与教学转型

         本章主要从知识隐喻的视角说明,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论固然是不可取的,但现代的“主观主义”知识论的局限性也不可轻视。因此,我国的教育改革需要克服这两种片面性,即不能忽视儿童已有的知识体系,单向的灌输知识;也不能轻视知识性概念,无视知识结构化的体验主义教育。

          何谓 “知识”?“认知过程”是如何形成的?哪一种“实践形态”(课堂教学)才适合学生的智慧成长?这些问题,都是教学认识论的主题,实际上也是我们教育者常问的问题。“知识”是“客观”的、“纯粹”的、“绝对”的吗?没有主体的参与,排除主观因素的“知识”有何用?客观主义知识论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吗?我们看看几位教育思想家的思考。

         消化说:代表人物是怀特海,他认为,所谓“学习”,是指客体与学习主体一起发生变化的动力性的过程,如同食物的生物学内容与潜在能源改变为营养成分和能源一般,信息与经验,借助教育改变成了有意义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学习的本质,就是 “有机体消化吸收”。他认为,认识过程包括了“空想阶段、精致化阶段、综合化阶段”,各个阶段有节奏的循环往复的范式。

        实验说:代表人物杜威,他认为,经验是一切认知活动的源泉,是教育的目的。经验是基于工具性活动而展开的同环境交互作用,是基于反省性思维的意义建构活动,是能动的、知性的、建构的“实验性认识”。在杜威看来,教育过程的矢量是学习者面向世界。杜威并不满足于学习者单纯的理解世界,目标应是改造世界,强调“做中学”。

        对话说:代表人物弗莱雷,他认为,传统教育方式认为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固定的信息,通过知识丰富的教师传递给学习者,这是“储蓄概念”。关于认知,应当用“对话型”取代“储蓄型”,教师与学习者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关系。知识,与其说是习得的、掌握的,不如说是生成的、实施的,是通过发现和再发现体现出来。

       人格说:代表人物罗杰斯,他强调,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即“经验性学习”,这种学习具备四个基本特质。第一是以“人格参与”为特征的。就是指,交织着知性与感性的全人格参与学习的现象。第二,真正的学习是自我主导的,即自发性的。第三,学习是由学习者来评价的。第四,学习的本质就是建构意义。他说:“有意义的学习总是交织着理解与直觉、知性与感性、概念与经验、构想与意义的。”

上述的知识隐喻启示我们,一切真正的知识具有活动的、实践的性质,应当原原本本地看待“认知活动”。

         当前我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同样反映了知识隐喻的对立。应试教育的知识隐喻——即知识百宝箱说,显然这是同欧美国家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纯客观知识论同出一辙。因此,要切实加以转变,就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就是要从“灌输中心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教学”。因为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课堂教学的目标无非就是通过教育内容之意义与客体对话的实践,同学科的主题所包含的观念、论点、问题密切交往的关系;再通过自身和反省自身的自我内的对话性实践,发展学习者自身的洞察力,形成认知过程中交互作用的知识、技能、洞察的结果,或从事与这些成果协调的行为;最后通过社会地建构这两种实践的同他人对话的实践,在多种论点和思考的交互碰撞中,发展学生对所有观点,特别对于不同于自己的观点的共鸣。借助语言的对话过程,实际上已经包含了理解知识、探究知识、创造知识的要素。当然,教学中的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现象,是以教师指导为其特征,为引导学生发展智力与德行提供一定方向的活动。从上述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辩证的问答过程。当然,强调教学的对话性质不意味全盘否定教师的讲解形式,不否定接受式学习,而是要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互相融合,一切以是否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内化知识为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