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人们,都希望有一隅净土———寻一处安静的,鲜花绿树环绕的小院,让浮躁的心得以安宁。小时候的我,就住在一个农家小院。
小院的房屋不是传统的四合院,是背对着的两个“L”型,共5户人家。院子地方不大,却干净,安静。院门前有一簇簇竹林,记得夏天放暑假的时候,爸爸会变戏法式的在我午睡起床后,给我捉来“竹子虫”,放在煤球上烤一烤,听到“滋滋——”作响的声音,不到一两分钟,就能闻到一股竹子虫被烤熟的“肉香”。上小学的我,胆子大到屁颠颠地吃下去,竟然觉得“美味无比”。(现在回想是“无知者无畏”,放在今天,谁敢吃虫子哈哈)
竹林除了是我和小伙伴的游戏“栖息地”,还给小院里的人家带来益处多多:春天,饭桌上有清香的竹笋炒肉;夏日,抽出竹芯熬水清火,冬天,捡回一大背篓竹壳当柴烧。
爷爷会把竹子砍下来,用砍刀把一根竹子劈成几条,再细细地一分再分,柔软的竹条被编制成各种农用制品:撮箕,漏筛,刷把,筲箕……看似粗犷的爷爷,编制竹条时手上却像开出了花。
小院前有一块空地,左边是用水泥打出的院坝。农忙时节,小院里的人们会用它来打谷子,晒粮食,用风车“车谷子”。
火辣辣的太阳晒在农人们的身上,黝黑的肌肉泛着油光,这是属于劳动者的独特“标志”。夏夜,大家吆喝着来到院坝里,搭上一张“马甲子”乘凉,谈天说地,喝茶聊天,一天的疲乏一扫而光;小伙伴们跳房子,跳皮筋,捉迷藏各种游戏,那是属于儿时的记忆。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院坝旁有一棵低矮的樱桃树。每到春天5.6月樱桃成熟时,放学回家一定先到树下转一圈,发现树梢尖尖上,最大最红,散发着诱人光泽的那一颗。摘下来,用手擦擦直接扔进嘴里。果肉甜蜜,果皮略酸,新鲜的夏的气息就这样被吃进嘴里。回家之后,母亲一定是用一个小碗将樱桃洗好,晾干,放进一两勺白糖,等着我放学回家,大快朵颐。
记忆中还有一件趣事,一天放学后照例去樱桃树下转转,竟发现有一人正在我家樱桃树上“偷摘樱桃”!再定眼一看———原来是我的小学同桌!难不成我跟他分享我家的“美味樱桃”,把他也吸引过来了哈哈!
靠我家小院的左侧,有一棵梨树,梨树长得很奇怪,和地面呈70.80度的夹角,斜着长过去。八月是梨成熟的季节,爸爸会拿个长杆子把梨摘下来,帮我削好,梨肉细腻,脆甜解渴。今天超市水果店的梨品种繁多,小时候自家的梨是最好吃的,那是儿时的味道。
最爱的莫过于屋后的两棵核桃树。这两棵树比任何家的树都会“早熟”一个月。幸运如我,从小爱极了吃核桃。记得核桃刚熟时,会央求老爸,带我去摘核桃。走到树下,发现有些被虫吃掉的核桃或者已经成熟的核桃,已经掉在了树下的田地里,我已顾不上遗憾,因为爸爸会给我摘下更多的美味核桃。轻轻敲开薄壳核桃,里面的果肉皮薄肉香,让人吃了还想再吃。
对了,上树摘核桃记得提防“豁拉子”,那是阻挡我和“美味核桃”之间的唯一“障碍”。如果一不小心被它们“袭击”,皮肤火辣辣地痛得让人难受好久。当然巧妙地避开它们,核桃唾手可得。妈妈说,小时候我记忆力很好,估计和每年两棵树的核桃都是被我一人吃完有关系。
印象中的小院一侧,有母亲种的各种蔬菜。空心菜,辣椒,豇豆,南瓜……每到做饭的时候,去菜地里“搜索”一圈,端着簸箕的我们满载而归,一盘盘“农家菜”特别下饭。
最早家门前是一片农田,被种有甘蔗,稻谷,各种瓜果蔬菜。再过去一点儿,是一条小河。
八十年代没有洗衣机的时候,母亲和其他的邻居阿姨会去河边洗衣服。小河大概5.6米宽,哥哥带着我在河里游泳,踩水,捉鱼虾,有大人在一旁看着也是特别放心。那会儿的河水不像现在,一点也没有被污染,河水清凉,流水潺潺,小鱼小虾随处可见,小河充满了勃勃生机。
我家的小院中间半空中,绑着一根长长细细的铁丝。母亲会在上面晾晒衣物,冬天晒腊肉香肠。在一端拴着我家的看门的土狗“大黄”。每天我放学回家,它会站起来“摇头摆尾”迎接我;朝它丢根吃剩的骨头,它一跃而起“衔过去”,便躲在自己的窝边“专注而享受”地啃去了。
印象中,父亲总是那个最早起床的人。伴随着一声声“沙沙———”,那是他扫院子的声音。他总是那么严肃认真,而又身体力行,为我以身作则,要做一个勤快的人。这就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吧。可惜那时候的我并未能领会,总是被他“推着”走。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小院里的几户人家一直相处和气,不管大人小孩。大家在农忙时互帮互助,从不东家长西家短。有在医院当医生的“表爷爷”;也有头脑活络,早早就做了生意,穿上“阿迪达斯”的“幺爸”;有最爱小孩子的“老祖婆”,每次因为我犯错挨爸爸批评总会来调和;有会做美食的“大娘”;有家里有好多武侠小说的兵哥(记得那时候借来看得“如痴如醉”),还有我最亲密的小伙伴。回想起来,大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每个人对我的友好和关爱,让我一生受用。那是属于农村人特有的淳朴与善良。
遗憾的是,现在的小院早已人去屋空或被拆除。周围被高速公路或者商业开发所占。十几年前大家都从小院搬出来,修了生活条件更好的楼房或者住进了商品房。今天,小院腾出的空地被种上各种各样的果树,可能最终“逃不出被商业开发的宿命”。但小院留给我成长的记忆会一直在。
或许大部分人的心中,都有这样一处“儿时成长的发源地”,那是我们最初来到这个世界的地方。那也是叫做“家”的地方。几十年前,小院带给我的温暖与心安,无可替代。
现代人之所以对“小院生活”心生向往,应该是希望寻一处安放身心,在返璞归真的生活之中找回那颗初心。可现在的人,出有车代步,入有“冬暖夏凉”的“鸽子笼”;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与压力,早已忘记生活本来的样子。反而那个时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只是做好手边事:忙时全身心投入劳作,空时闲话家常,安静淡然就是生活最好的写照。
商业社会物质丰厚,经济发展飞速。不管你是否愿意,每个人都被“推着”朝前走。大家都看起来过得更好了,又好像心里空落落的,少了点什么。虽忙于工作,带娃,心中仍然对小院生活充满向往。待有朝一日,定要有一个这样的院子,如儿时一般,承载我所有的欢乐与对生活的寄托。
不过,对于每个人来说,不管是否有这样一个形式上的“小院”,重要的是活在当下。因为,不管身在何处,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