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小伙伴们拆书活动,提到一个词,习得性无助,有意思的词语,附带了一个有意思的小例子。将跳蚤放入瓶子里面,盖上玻璃,小跳蚤跳呀跳,总是碰到玻璃,疼的再也不跳这么高了,悲催的开始想,自己天赋如此啦;后来将玻璃降低,竟然跳不高了,悲催的开始想,这么快跳跃的天赋就开始萎缩啦,看来喝凉水都塞牙缝,认命吧。
小跳蚤真可怜,人家都学习越来越会跳跃,反而他是学习越来越倒退,并且发现还挺有道理,看来上天要让我们跳蚤家族学习爬行呀!
试错了很多次,我真的就这样了吗?这样真的不行吗?我似乎自己真的错了,这个一定做不好了,一定过不去了。人家都过不去,自己怎么能过去呢,大家都成功不了,似乎自己也没有这么好的命,作为人,生下来就这样,改变不了的。一辈子也不会出现奇迹的,你就认命吧。鸡蛋肯定是圆的, 这是正常规律,不可能出来其他形状,这是常识。
吴伯凡认知方法论里面提到一个词,带宽,人重复一件事情次数越多,对应这件事情的带宽越大,形成一种高带宽的惯性模式,当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是不是就成了一种强认知了呢。从习得性无助方面来看,似乎是这样的。
似乎我们一直在框架里面,从松软的试错失败框架,到自我强烈否定的认知框架,再到社会常识规律的默认框架,我们还能说不吗?
当然可以!
是不是应该给小跳蚤松松绑呢,停下来,思考一下, 我是不是暂时跳不高了呢,是不是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呢,是不是我换个环境就能跳高一点了呢,我要是能到火星上就好啦,我的跳跃是不是受到了什么局限呢,什么叫跳高呢,脱离这个概念,是不是我可以找点工具呢?是要想办法把瓶子弄碎呢,还是去找个缝隙呢,还是再等等呢?
从几个维度上来看一件事情,还在框架里面吗?看时间,我是暂时这样吗,还是长久,到底多长久呢,总得给个期限吧?看空间,这个事情都这样吗,到底有多少呢,有没有特例呢,给我看看这个特例;局部情况,具体多局部呢,为什么会是局部呢,总有原因吧。看对象,是你自己把自己框住了吧,你的视野到底多大,格局又有多宽呢,认知程度又是怎么样的呢,从认知上,你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样的呢,客观的定义标准呢,这个客观到底是不是客观呢;从社会的角度,大家都这样,普遍的状况,习惯的认知,这样一定是对的吗,似乎每次革命性的突破都是打破常识吧。
希望,由此开始。掌控感由此产生。
从昨天活动了解这个词,一直在琢磨自己如何打破自己时常会面临的无助,了解了拆书,习惯性总会想个步骤来践行一二三,否则还是模糊。现阶段来讲,似乎自己只能给自己一个1.0版本的小how。边走边瞧。
我们会面对很多否定自己,很多无助,很多硬性的碰壁,似乎我们可以加个几个词语,似乎暂时是这样,似乎只有这个局部范围是这样,似乎还有一些特例,似乎这个概念并没有这么狭隘,我应该站的更高。
一、听一听自己;是在低逆商状态不?
二、三个维度来审视自己;时间上,没有永久不变的东西,在不变的上面总有东西支撑;空间上,没有绝对的一致,总有区别出现,找到那一块奇葩;对象上,个人认知反复分析,视野、格局,对于基础的前提是否还有待于考量,对于常识和惯性上,总有可以打破惯性的方式,就像哥伦布的鸡蛋站立,像特斯拉的鸡蛋旋转。
三、找到漏洞,突破出来,抓住希望,就像维克多 弗兰克尔一样。
似乎以后说话需要谨慎点,在这个前提下,你是对的;在我的认知里面,他是可以通行的;暂时来看,他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