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在国内上完幼儿园就和我一起来到了新加坡。在国内的时候,我因为倒班,不分节假日的,中秋节赶个休假回家尽个孝心而已。家里虽有桂花树,也不曾在花前月下团坐吃饼。儿子对于中秋节应该没有什么概念。
开始来这里也带他到处逛逛,发现牛车水(唐人街)和裕华园在中秋节都有灯展,赏灯赏月,他倒是喜欢逛的,还没有觉得有什么特殊的。
我们自己也没有特别为中秋节做什么具有仪式感的事情。身在异乡,节日具有特殊的味道,内心里想亲近又想忽略的。
大概在他十岁的时候,中秋节前,楼下贴了告示:社区办中秋小晚会。我只扫了一眼就过去了,没有看具体的时间和事项。
那一天下午,儿子说他想去。要三块钱,会有小月饼和纸灯笼,还有几个游戏什么的,看来专门面对小朋友的。
我们就给了他钱跟他一块去了。
居委会门口有很大一片空地,再往前是小孩子的游戏场地和几个篮球场,显得很是空旷。平时也有不少的孩子在这里嬉戏,那天人更多了。
工作人员在门前空地上拉了不少小彩灯,挂着许多小灯笼,还摆着好几个小摊位供孩子玩游戏的。记得最清楚的是他们把屋檐下的滴水沟两头堵住了,注了水,放了五颜六色的小鱼在里面。
交了钱,儿子得了一个灯笼,一个猪笼饼一块有馅料的月饼和一瓶饮料,还有花花绿绿的游戏固本。他把月饼和灯笼交给我,自己玩游戏去了。
滴水沟边蹲着几溜的人,小孩子拿着小小的网子在里面追逐着彩色的小鱼,家长在旁边加油,拿着小桶装着孩子的战利品,那些孩子为着一条小鱼大呼小叫,满是欢喜。
儿子在那里玩着游戏也忙得不亦乐乎。天有点暗了,那些彩灯和灯笼才发出了光彩,四周树上响起了归巢鸟的啼叫声。
回了家,儿子自己查了一下关于中秋节的一些知识。他很快简化了:要吃月饼,要点灯笼。
我不喜欢甜食,不喜欢吃月饼,家里竟然也没有买月饼。
儿子说:“幸亏我想起来了,我有一个月饼,不然都没法子过节了。”
他把他的那块月饼贡献了出来,要求我们切了吃,我表示那个不好吃,他坚持:“过中秋节就应该吃月饼,你少吃一点。”
那是个莲蓉月饼,入口细腻绵软,太甜了,吃一点也不算坏。儿子很是得意,好像他挽救了这个节日。
他又拿出灯笼,那个是花花的皱纹纸糊的圆筒,底部有个小托,点了个小的蜡烛固定在上面,他特意戴了他喜欢的一个手套就提灯笼出去了。
我从窗口看出去,天上真的有一轮明月,地上有不少小朋友提着灯笼在走,有点像天上的街市的感觉。
这之后,每到中秋节,儿子就提醒我们买月饼,要绿茶的、莲蓉的、蛋黄的反正挨个尝一下,要吃一个月的时间。灯笼玩了几年大了就丢一边了。
自此,我们家也有了吃月饼的习惯了,有了小小的仪式感了,有了点节日的味道。
节日都具有民族性,都有着特殊的意义。简单点看待节日,那是提醒我们该歇歇,回家团聚问候一下亲友。
中秋节在我们两代人心中是不一样的,他没有思乡的那种强烈情感,还是很开心,他也有中秋节的快乐,这个属于华人的传统节日,在有华人的地方都可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