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童年最好的故事
——小魔怪教室整本书师生共读叙事
(初稿)
关于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童书。人一辈子有三次读童书的机会,第一次是你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自己抚养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生命即将落幕,面对衰老、疾苦、死忙的时候。我们都会出乎意料的从童书中读到许多可以称之为新发现的深刻意义。
我做过许多次关于班级共同体的叙事,讲座和展示。在其中我曾多次提到过关于整本书共读的内容,但是一直没有整理出一篇专门的关于整本书共读班级叙事,于是我带着一种和大家相互交流的心情,想和各位探讨整本书共读的话题。
为什么要做整本书共读这件事?
现在很多人都开始关注青少年的阅读,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发现了我们国家阅读贫穷的指数。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韩国15本,法国24本,日本44本,以色列68本;我国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可想而知青少年的阅读时间微乎其微。现在作家,教育家,出版商,还有一部分学校和教师他们开始关注青少年的阅读,但是因为他们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不同,对阅读的理解也很难相同。大部分作家认为阅读是使人精神愉悦的,比如说周国平曾经在自己的著作《周国平论阅读》中指出:与灌输知识相比,保护和培育读书的愉快时教育更重要的任务。毛姆也曾经用一个词来说明阅读的好处,阅读使人“丰满”。不少教育家也对阅读谈及了自己的看法,朱永新曾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还有现在比较受瞩目的温儒敏,他认为阅读是增长见识,他曾经说过一句话未来高考将有百分之十五的学生答不完语文试题,原因就是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速度导致的。叶圣陶也曾在自己的论著中指出:读整本书才是学生的重要事务。一部分学校和教师则认为阅读是提分的,这个就比较现实功利。比如“群文阅读”、“读一篇带多篇”等。还有一部分专家则认为师生共读是建立班级的共同的语言密码,这是从润泽生命的角度去谈阅读。众多的观点我们不评论谁对谁错,谁有谁劣,谁高谁低,我只想说的是那么多的人都已经开始关注青少年的阅读了,如果你还没有关注,那么你就已经开始落后了。
回到我们教师角色本身,我们为什么要做整本书共读。2016年秋季全国推行部编版教材,这不是教育部的首创。因为部编版教材是融合了各家之长的这么一套教材。在部编版教材全国推行之后,一个新名词华丽丽的出现在全国各位老师的眼前——“整本书”。对于别人来讲,可能这个词语很陌生,但是对于东胜区的老师来讲,不应该陌生,因为早在几年前我们进行新教育实验的时候,整本书共读是实验课题之一,我们曾经、现在有许多优秀的老师是因为在教室里和学生共读整本书而成名。比如八完小的温红梅老师,比如万佳小学的张瑞霞老师,比如四小的吴海燕、赵红梅老师,在比如三小的袁瑞霞老师,现在这些老师依然在教室里和学生进行整本书共读交流。我们不可以否定前人做出的成绩,我们应该感恩我们有这样的基础,不是从零起步,当然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讲即使并不陌生他也还是要从零做起。目前,我们学校的校长高度重视整本书共读,我们语文老师自身能力来讲,如果不具备读整本书的能力,我们很难立足在教育领域。未来或者说现在趋势已经很明显,学校的课程越来越浅显,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网络化的课程,在线学习,比比皆是,甚至比你讲的要好很多。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给任何一项工作都提出了一个大难题,有人预言将来全世界只需要五百位老师,当然这是极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又必须看懂现实你在中国就可以听到美国老师的课程,我们的授课不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我们应该思考,在这样一个浩瀚的开放的领域里,我算什么呢?俗话说:“艺多不压身。”所具有一项技能,你就比别人多一种生存的可能。
综上几个方面来讲,我们必须要勇敢、果断尝试整本书共读,不要怕自己的能力不行,也不怕会耽误考试成绩,你所要担心的就是你不要被淘汰。
整本书怎么做?全国教师都是第一次做,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2010年我刚来纺校,那时候我的组长是张霞,他让我讲整本课,我内心非常喜悦,这是领导给我机会,当然我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上,我也不知道讲的好与不好,因为学校没有人点评出所以然来,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是没人愿意讲,才让我去讲。从那儿以后,我就开始学习,我十分愿意学习,但学习内容必须是我感兴趣的,我听了不知道多少节别人的课,但是那毕竟是别人的经验,我读书,上网师(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跟全国老师一起学习,讨论,我在心里就立志必须要把这东西整明白。2013年,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我有了一个新的班级,从零开始。这五年,我在我的教室里一步一步的走过来,扎扎实实的做实验,做课程,风雨无阻,我自己编制了9本小魔怪教师晨诵教材,两本小魔怪教室合唱教材,两本小魔怪教室名家名篇朗诵教材,到目前回首过去的五年的每一天,我敢说“问心无愧”,无愧于我的青春,无愧于我的学生。我是一个执着的人,我不想轻易放下曾经的选择。但是当我看到部编版教材提出整本书的时候,我就一门心思想走下去,不回头,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
整本书到底怎么做,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人民教育出版社也是很模糊。从去年开始,全国掀起了整本书共读的高潮,开始组织全国名师做研究,做课例,我不想对这些老师的所作所为进行评点,我只想说太泛泛太肤浅。不过我可以给大家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是什么呢?兴趣和习惯是关键,核心任务是读。不要一开始做就想着我做的如何高深,微妙,如果你始终不偏离这两个大的方向,你的整本书共读就不会有太大的失误。至于对书的解读,那要看你个人的水平高低决定,你能把学生引领到什么高度,那是你能力和学识的问题。所以整本书共读永远记住,培养兴趣,培养习惯,让学生真正的去读胜过于一切。
就从选书说起。选书要有原则,绝对是经典的,必须是儿童的,强调是分层的,应该是全面的。童年的时候,我们给予孩子的是什么,就会养成孩子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和审美情操。为什么要选经典的,因为经典带给儿童的是真善美。童年养成一个好的胃口,孩子读书就有了品味和格调。我们要给儿童适合他们读的书,这样他才能在书中寻找到“自我”。我们要根据儿童的心灵成长特点和年龄阶段我们去给推荐书籍这是必要的,了解孩子,这个时候不是以大人为主。所谓全面当然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历史,地理方方面面的图书都要让学生去读。选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样的原则,才不会有了偏差。在这里还要指明一点:给儿童推荐的书,我们要先读,读的目的是要看看是否符合以上四种原则。
接下来,就说说整本书共读的流程,大体上,我们要遵循这样一个过程和孩子们一起共读整本书。选好书之后,我们要和学生大体要经历整本书推荐课,整本书共读推进课,整本书主题探讨课,整本书拓展活动课。
接下来我以《城南旧事》这本书来具体说说。
第一,《城南旧事》这本书不必多讲,百年经典更是儿童的经典,在我和学生共读之前我已经读过了多少遍了,书中的内容已经熟记于心。
第二,为了教学,读完书要规划这本书书要上几节课有哪些必要的流程。《城南旧事》这本书规划以下几节课进度整本书推荐课一节,整本书推进课五节,主题探讨一节,观看电影两节,拓展活动一节。
第三,分解完教学流程之后,开始做的就是教学设计和设计导读单。这两项工作之所以同时进行,是因为老师给学生设计的导读单要和教学设计要保持一致。前期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才能在教学中扎实推进整本书。
接下来我具体总结《城南旧事》这本书如何操作。
1.导读单的设计
按照这本书的特点安排推进,一次一张导读单,《城南旧事》共五个章节,而且这五个章节相对独立,所以我就分了五次推进,于是设计了五次推进导读单。
是不是每一本书都是按照章节推进,我觉得不一定,因为《城南旧事》这本书五个章节都是相对独立的故事,所以分成五次推进。那么像《西游记》这样的名著100回总不能推进100次,所以可以按照人物进行推进,比如描写孙悟空的章节放在一起,描写猪八戒的放在一起,这样比较整体,像《红楼梦》这样故事情节比较明显的可以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高潮尾声这样推进。所以针对一本书的特点进行推进的安排,不一定所有的书都要按照章节去推进。
导读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导读单的问题不能全都是难度很大的问题,也不能全是零碎的小问题,要由浅入深的设计导读单的问题,设计问题上要有原则尽量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和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导读单问题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为主题探讨而服务。我们不能直接把学生带到主题的高度,要通过这几次的推进的设计,一步一步把学生带到主题的高度。
导读单的落实。我们布置给学生以后,要有落实。特别是在上课之前要了解学生的导读单完成的情况,针对学生完成的情况调整我们的教学安排。
导读单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学生阅读的线索,而不是阅读的任务。
2.教师对整本书书的解读一定要精准
对于《城南旧事》这本书的主题有许多,但是我择取给学生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关于英子的童年的悲与欢,是要与学生的当下结合的内容。所以解读的重点在英子,学生阅读焦点也在英子,不在其他的人。关注的重点是英子的情感和经历的变化,而不是分析其他人物的特点和性格。
3.整本书的教学有别于语文课教学
整本书共读要给孩子营造一种聊书的氛围,创造一种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敢于开口,敢于交流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学生的思维的深度。
我们不要给学生给予太多错对的评价。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有差别。不能用一把尺去衡量所有的学生。但是教师一定要有精准的把握,当他理解偏了的时候要及时的引导回来。
课后,我问学生这一周你们的体验如何,容熙说:“他很愉快。”我想这就是整本书共读的意义。
4.整本书作业的设计
整本书共读核心是读。这里我想说一点我自己的观点,整本书阅读一定是始于兴趣,有意思的事情。如果孩子还没有对阅读产生兴趣,我们尽量不要给提出一堆的问题,否则就会干扰阅读。一定要让学生细细的读,读进去。脱离了读,就失去了整本书的意义了。
要安排精致的写,写什么,写学生自己的话,写学生自己的感受。
关于整本书共读,前面已经经历过一段摸索的时期,国家已经开始重视,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上路,我们已经在路上,我希望接下来,我们可以发挥已有的优势和力量,成为引领着,为学生阅读的点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