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深处觅烟霞】No2.主题解读再质疑 柳暗花明又几重

提起鲁迅,很多人觉得他非常高大上,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开创了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先河。对他的介绍“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如数家珍,背得滚瓜烂熟。成年人普遍认为他的杂文针砭时弊,成就最高,贡献最大,其次是小说,散文差不多是点缀。

其实,细读《朝花夕拾》,会发现许多生命的趣味。如果纵观鲁迅先生的作品,就会发现,“朝花”是鲁迅的童年经验,童年经验连结着生命的原始,刺激过天真无邪的好奇心,左右着终生的意象选择。《山海经》刺激神话兴趣,百草园窥探自然生命,无常散播着鬼世界的诙谐,父亲的病埋下了中医现代化的质疑,《天演论》建构了现代思想的新维度,辛亥畸人范爱农引发了对革命变味的反思等等。这些早年经验,都是其思想的萌芽。鲁迅人到中年,在许多的人事纠结中捡拾起童年的思想花朵,开启了在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中,情感抑扬交错的“精神还乡”之旅。

初读《五猖会》,读出的是不被理解的童心,认为无外乎是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和家长制度的批判。父亲要求“我”先背诵完《鉴略》才能去东关看“五猖会”,而“我”背诵完之后,“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普遍觉得父亲不理解孩子,不尊重孩子,有代沟,有隔膜等等,总而言之,就是勒令背书的行为无异于一盆凉水,浇在滚烫的心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从表面上看起来,这件事似乎体现了封建家长制的作风,让人不能很舒心地接受。但仔细一琢磨,在耕读传统的社会,读书是一件大事,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环节,是孩子成才成人的关键步骤。文中父亲的做法,便可以理解了。在父亲看来,“我”背书成不成功,就预示着“我”的未来能不能成才成人。哪个家长又不是这样考虑的?直至今天不亦如是?掩卷沉思,我们不也常常要求孩子考到多少名以内,才给实现某个愿望吗?

这样似乎也无可厚非了。《礼记·表记》曾说:“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汉书·韦贤传》也说:“孝莫大於严父,故父之所尊,子不敢不承;父之所异,子不敢同。”这些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强调父亲的责任,也强调父亲理念的权威性,子辈只能承传和认同,哪怕违背自己的天性,折损探求知识的欲望。

可是我们不能否认,这其中理所当然存在着的“爱”。《礼记·学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很多父母包括鲁迅的父亲便是以此作为教育准则的。只是,这种“爱”隐藏着偏执,有可能在儿童心性发展上投下阴影。正如鲁迅所批评的,它的本位出了问题,“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果不其然,背出来后,大家欢天喜地去开船,风景呀,点心啊,盛会啊,鲁迅什么都没印象,只记住了背书。

鲁迅作为思想家的深刻,就在于通过回忆童年琐事,引发了我们对爱的思考,对教育的反省。正如鲁迅所说:“所以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开宗第一,便是理解。”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依然有警示作用。

再读《五猖会》,主题便“柳暗花明多几重”。查阅写作背景,细细思忖,不难发现在迎神赛会的今昔对比中,鲁迅还为我们再现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当时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现实。

虽然他没有写东关五猖会的盛况,但他却用了整整一段提到《陶庵梦忆》中对以往赛会的记载,再现了绍兴古人祈雨迎龙王、扮演《水浒传》人物故事的“盛举”。文本中很明显地呈现出“那时”与“现在”的对比,清晰地看到作者儿童与成年视角之间的转换,这显然是鲁迅有意为之,他通过今昔对比让我们看到了绍兴民俗的时代变化,感受到绍兴乡间的朴实民风。“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 而行……”这样的情景到了现代的绍兴已经不复存在了,虽然祈雨迎龙王的风俗还有,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与张岱《陶庵梦忆》中所记载的热闹场面相比,显然是差之甚远。鲁迅写的虽然是“迎神赛会”的演变,却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以及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现实,所以他不无感叹地说:“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失了。”

在这里,鲁迅一方面勾起了对以前“迎神赛会”的种种回忆,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对其进行精心描绘;另一方面又以成人的角度进入,以凝视的眼光对其加以理性的审视,“迎神赛会”逐步走向没落,传统的乡风民俗慢慢淡出视野,美景的幻灭衍生出无限的伤痛与失落。

又读《五猖会》,故乡依稀在梦中。背井离乡、辗转漂泊的人,难免会想要寻求心灵上的寄托与归宿,故乡对于鲁迅这位在时代、文化的格斗场上辗转大半生的人来说,无疑是个温暖的字眼。无论他的杂文有多犀利,小说有多彷徨,在面对故乡时,他的内心也会变得温情脉脉。“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虽然失去的常常是美好的,但鲁迅从不以虚幻的美好的想象来麻醉自己,而是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故乡在他的笔下,是既温馨又又哀伤的。那群对自己呵护有加的人,那个对自己严厉不已的人,都已经远去,故乡日益衰颓。课可他又偏偏想寻找这片“精神家园”。于是,他的内心情感在过去与现在的时空交织,充满矛盾和难以言说的苦涩。

作为中国文化革命主将的鲁迅,对迎神赛会这种民间长久积淀的封建习俗文化不仅没有进行否定和攻击,反而记忆深刻,字里行间全透露着欢喜,这也算是鲁迅思想转变开启“精神还乡”的起点吧。恍然大悟,原来鲁迅是在《五猖会》的传统习俗中为自己寻求情感依托,企图获得构建精神家园的力量啊!

而我,亦在文本的上下求索里,在多元解读的抽丝剥茧中,站在他人思想的臂膀上,累积叠加,获得了精神的启迪,汲取了前行的力量。

田玲写于2018年11月6日星期二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本深处觅烟霞】No2.主题解读再质疑 柳暗花明又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