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田芳│传奇的经历,独特的声音,“独爱这一口”的几个理由

就是这个味道,就是好这一口,回忆单田芳相伴岁月


文│李东升


如果有年轻人问你,什么是评书?

你不必那么费劲解释,只说一个人的名字。

他就懂了。

我们这一代人,多数人有这个回忆。

那时没有互联网,电视机也不普及。

没有多少娱乐休闲的年代里。

我们有过一种特殊声音相伴的岁月。

我们几个人来自农村。

太行山深处腹地的那种小山村。

那时候,村里广播的喇叭,宣传广播之外。

还有一个供村人娱乐的功能。

有时候会放一些晋剧的剧目。

但很多时候,固定的时间,会放他的评书。

讲故事,讲传奇,也讲历史。

特别是讲到热闹处。

那个热闹呀,有如现代的网文,网剧。

多种人物,多种情节,多种矛盾集聚一处。

有大事要发生了。

当我们仔细了耳朵听时,“啪”的一声响。

且听下回分解。

于是心就悬起来了。

想着,盼着,等着,到点下回分解。

有时候,到下回了,村里的喇叭却不放了。

就有着急的村人到队部,到广播员身份的村人家里找。

于是声音再起。

后来条件好了,家里有了一台收音机。

有了电视机。

他的评书便成了少年时,青年时的一种陪伴。

一种岁月的部分生活与回忆。

时间长了,剧目熟了,情节熟了。

内容情节都熟了,还在听。

动情动意。

感同身受。

我们听得就是这种声音。

这种感觉,这种味道。

好这一口。

成为人生的一种爱好与乐趣。

今天,他走了。

中国最伟大的说书家。

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说书家。

拥有粉丝数十亿的评书传奇人物。

离我们而去了。

从此,再没有这个下回分解了。

也因此,甚至因此人评书就离我们远去了。

他能把评书说得那么好。

声音那么独特是有原因的。

因为他出身在评书世家。

外祖父王福义。

闯关东,进沈阳最早的竹板书老艺人。

母亲王香桂。

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人称“白丫头”。

父亲单永魁,弦师。

大伯单永生和三叔单永槐,西河大鼓和评书演员。

他本来想做个工程师。

学的是理工。

却因为不可预知的运命。

又回到评书的行当。

书写其独特的评书人生。

他一生历尽磨难,尝遍人情冷暖。

数次历史运动中劫后余生。

他主修过历史。

家世,经历,知识,理论,体验。

说透人情方是书。

这是他评书说得好缘由。

脚后跟踢屁股蛋。

熟悉底层百姓生活,所以很接地气。

而他那特别的声音。

并非天生。

是因为早期不懂得发声的方法,不懂保护嗓子。

练习使有方法不当。

再加上,嗓子里曾长过息肉。

做过三次手书,而嘶哑的。

此外,我们多数人不知道的。

他还是一个书法爱好者。

有一手好字。

毛笔书法伴其左右,时间比他的评书岁月还长。

办过一次不大不小的书展。

有很多人,喜欢其书法,并高价收藏。

据称,他对这个业余爱好并不怎么在意。

算是评书圈里的书法名人。

他说左撇一下,右撇一下,与书法无关

他代评书中的人说,

左一撇,右一撇,怎么这么难写呢?

写了半天,怎么不够两撇呢?

这话值得玩味。

以此作结,大约能给我们一些思考与启示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单田芳│传奇的经历,独特的声音,“独爱这一口”的几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