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的三个事实——零成本改变1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拥抱各种重大的改变。除了家中添了孩子,我们还迎接婚姻,迎接新房,迎接新科技,迎接新的工作职责。与此同时,有些行为却禀性难移,令人恼火:烟鬼停不了手,孩子越吃越胖,丈夫的脏衬衫永远四处乱丢。

我们总想着去改变自己不满意的行为,试图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但是却往往会重新走回自己的惯常行为中。

你有没有觉得改变很难?我有,而且往往是内心很期待但是行为却很抗拒,让我看起来是一个战斗的矛盾体,今天“改变的我”赢了,那我就去改变,明天“改变的我”输了,那我就走回老路!久而久之,我觉得想要改变太难了,也带给了自己很多的习得性无助。

最近看了《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后,我尝试用书中的方法来试一试,用简单的事情来练习一下!让我惊喜的是自己竟然实现了阶段性的小成果:自己的月度目标。我把自己的具体的目标和执行简单进行了回顾,见以下文章:https://www.jianshu.com/p/0fbd19d05a61

那到底本书中讲的方法是什么呢?

首先书中先通过改变的三个事实来进行了引入,这三个事实分别是:看似是人的问题实则为情境问题,看似懒于改变实则精疲力竭,看似心生抵触实则方向不明。

1.看似是人的问题,实则为情境问题

书中讲到一项研究是爆米花实验,研究人员分别在电影开始前和结束后,偷偷称了每桶爆米花的重量,从而精确的得到每位观众吃掉了多少爆米花的数据。实验结果相当令人吃惊,拿到大桶的观众比拿到中桶的观众多吃了53%。而且无论实验细节怎么调整,结果始终都不变,所有爆米花实验都得出来一样的结论:食物容器越大,观众的进食量也就越大。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用简单的改变例如缩小容器规格,来实现很难的改变。例如,想要让自己吃到八分饱,那就根据自己的食量拿个大概让自己可以到八分饱的碗。

所以在进行改变的时候,情境的设置非常重要。

2.看似懒于改变,实则精疲力竭

作者一小节的标题是人人都有精神分裂症,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虽然有一个大脑,但是会有两个相互独立运作的系统在工作,一方面是我们的情感面,一方面是理智面。

情感面掌管着我们的爱、怜悯、同情等等诸多的情感。为了保护孩子而奋不顾身的冲出,想坚持自己而挺着胸膛的勇气等等都是我们的情感面带给我们的。情感为我们提供持续的能量和动力。

但是情感也有自己的弱点。我们会睡过头、吃太多、半夜给前任男(女)朋友打电话、做事拖拖拉拉、尝试戒烟忠告失败、偷懒不去健身房锻炼、生气时脱口而出说不该说的话、因为害怕而拒绝在会议上发言等等。我们总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的好处,努力追求改变,但最终宣告失败。

理智面则是属于我们的反思系统或者自觉系统,它能够让我们深思熟虑条分缕析,并且思索未来。但是往往我们也会过度分析、过度思考,例如我会因为晚饭到底吃什么纠结半个小时;头脑风暴了一大堆的行动却迟迟开始不了。

另外,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自我控制力是可耗尽的有限资源,我们会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消耗自我控制力,比如努力打造形象、克服恐惧、控制开销、试着专心完成简单的指令等等,而想要改变往往意味着修改已经自然而然形成习惯的动作,需要我们小心监督,期望的改变越大,消耗的自我控制力便会越多,而我们耗尽自我控制力时,其实是耗尽了精神肌肉的力量。

所以,假如有人说改变很难是因为人们生性懒惰或者心生抵触,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原因恰恰相反改变很难,是因为人们不堪重负甚至耗尽了力气。

那怎么办?我们要通过穿透情感层面调动大象(情感)的力量,让我们在改变前和前行中动力满满,而不仅仅是依靠理智面的分析、自我监督等等大大消耗我们自我控制力的行动。要双管齐下!

3.看似心生抵触,实则方向不明

我们在很多时候制定目标好像以为自己是清晰的,例如我今年要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所以我要完成每周一本书的阅读任务,但是真正去完成阅读任务之后,却发现好像并没有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所以我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具体清晰明确地确定出到底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能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也就是要通过Smart验证的目标才是真正的目标。那对于一些没有办法衡量的目标要把它转化为可衡量,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清晰知道自己是要做什么、要实现什么。

综合以上关于改变的三个事实,作者提出了改变的行动框架:通过我们的理智分析指明方向并且制定计划;通过穿透情感层面调动大象的力量,让我们在改变前和前行中动力满满;另外要去营造路径设计情境,例如调整环境召集同伴等等。

对于每一个行动框架下的具体方法,我会在接下来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践行进行详细的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改变的三个事实——零成本改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