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第六章心理教养重在品行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行为界限和行为规矩,若在六岁之前的养育过程中有意教导,他的行为就会体现出教养。

2.教养最佳时机是社会行为初始时期

教养不同于抚养,教养应该在孩子接触他人、有自主动作的社会行为之始,随事而教。

各种规矩的积累体现在孩子身上就是教养。

教养不需要按系统进行,而是随生活进行。这就要求从三岁这个关键的年龄开始,父母要与孩子生活在一起,要花时间带他开始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如出门在外,遇见陌生人、串门、在公众场所等。通过创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告诉孩子相关的规则、恰当的行为表现,比如在公共场所说话的声音要放小等。这种父母有意而为的告知、制止、指导都在培养孩子的性格,奠定他未来行为教养的基础。

3.心理养育需要恩威并施

在养育中,无论你的孩子多么可爱,也无论你有多么爱你的孩子,终有一天他会走出你呵护的范围,独立地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所以,你对他的养育一定要在爱的基础上考虑他还会遇到“不爱他”的环境。因此,父母如果有大智慧,应该体现出养育方式的多样化。

当他渐渐长大,就要在之前有恩于他的基础上,补充反面的内容,立威于他,训练他的心理承受力。不能娇惯或放纵,不能养成“明明做错了事还不能说”的心态,因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4.性格取决于后天的养成

人在生命早期,与身边人的互动且不断重复的行为模式,就是他未来的社会行为方式的雏形,这种社会行为方式就是性格。

5.良好的性格会让人拥有好运

好的性格能在心里有别人,这种性格不仅可以弥补相貌、外形等不足,还可弥补能力的不足。

6.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

早年的娇生惯养和放纵,导致学习不努力,进而工作吃力,结婚后养家困难,离婚后一无所有,这种人生路会越走越窄。

7.眼高手低的人更容易有挫折感

性格决定命运,是因为社会行为方式决定人的行为轨迹,前面一步走错,后面步步错位。

8.人生如吃葡萄:先大还是先小?

任何人的一生,吃的苦与享的福应该大致相当。就看你选择什么时候吃苦,什么时候享福。如同吃葡萄,你总是挑大的吃,那这一串葡萄你将越吃剩下的越小;相反,你先吃小的不好的,你越往后吃葡萄就越大。

学习过程是磨炼人的身心沉稳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如果人在早年能够吃学习的苦,学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他未来功勋选择的余地就会很大,他的价值即薪金也会比别人多。

9.耐挫之心越早历练越好

人的躯体抗压性差别不大,,抗压性差别最大的是人的内心,而内心的强大是练就出来的。

10.心理弹性需要从小练就

有长远眼光的父母,在情感抚养到位的基础上,一定要舍得让孩子从身体吃苦,到心理耐苦,有意培养孩子的坚强性格,这是一种更深更远的爱的付出。

11.适度惩罚也是一种保护

一位新加坡幼儿园老师说:“新加坡犯罪率很低,很多人不敢轻易犯罪。我们觉得,让孩子小时候看违法者被鞭刑的情景,哪怕被吓哭,也比他成年后因为犯罪再经历刑罚要好。那种惩罚有时判数年,甚至终身,那是大半生的代价。还不如让他早早知道惩罚的可怕,而不敢轻易犯罪,这更有利于他的一生。”

“敬畏”是人内心重要行为底线的“防火墙”。所以,成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需要有更长远的考虑。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第六章心理教养重在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