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原生家庭和解

抑郁,是自大的反面。

抑郁和自大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候,如果一个人的自大因为严重的疾病、伤残或者衰老而崩塌,那么他就可能会抑郁。

一个人似乎可以用他不断取得的非凡成就来麻痹自己,让自己沉浸在获得关注以及拥有可支配的自体客体(这代表自体和客体没有界限的一种主观体验性状态)的幻想之中。他不得不像否定自己的情感反应一样,否定自己在童年缺少自体客体的事实。

尽管抑郁在外在表现上与自大截然相反,而且某种意义上,自体在它那里丧失得更彻底,也更悲剧,但是在自恋障碍中,二者拥有相同的根源。二者都表明了病人的内心有一座“监狱”。

自大的人和抑郁的人,都强迫性地一定要满足母亲对他们的期望,这里的“母亲”不一定是现实中的母亲,更多的是母亲投射在孩子心里的形象。

自大的人都是满足了母亲的期望的孩子,而很多抑郁的人都没能达到要求。抑郁可以理解为自我丧失的信号,而自我丧失主要体现在否定自己的情感反应和感觉。

似乎每个人都能根据自身的经历认识抑郁情绪,它既可以表现在身心的疾病中,也能隐藏在其中。如果我们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当自己的一股冲动或者某种不愿表达出来的情感受到压抑时,抑郁就会规律性地出现,并抑制我们自发的活力。

而孩子还无法做到这一点。一方面,他还无法看透否定自体的机制;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一个共情的抱持性环境,孩子比成年人更难驾驭自己的情感强度。

温尼科特曾把婴儿与精神分析师的情感世界作过对比,这种比较有一定的说服力。二者的共同点除了缺乏结构化之外,还有超乎寻常的情感强度。如此强烈的情感只有在青春期才能再次体会到。

在庆祝童年熟悉的节日时,很多人会表现出渴望、期待和害怕失望这三种情感的杂糅,其实他们是在寻找童年里无法复刻的情感强度。但正因为孩子的情感是如此的强烈,所以要压抑这些情感不可能不产生严重的后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与原生家庭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