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内卷化

        内卷化的概念先讲个故事:

        1.由于人多地少、技术革新跟不上人口增长,江南农民不得不采用“增加单位面积的劳动力投入、提高单产”的策略。

        2.为了增加劳动力投入,江南地区的老人、儿童全部被投入稻作农业,农业生产的劳动密集程度达到全球第一。

        3.由于老人、儿童的劳动力货币成本为零(家庭内部结算),家庭农业的效率远远高于专业化的雇工农场,导致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无法瓦解,农业生产始终未实现规模化。

        4.既然自然经济无法瓦解,就没有剩余劳动力供给新兴的手工业,大型手工业工场不能普及,工业生产与农业一样被束缚在“男耕女织”的家庭环境中。

        5.在上述“劳动密集型+自然经济”的循环中,单位劳动力的价值没有提升,劳动者收入长期没有增长,消费能力低下,无法刺激新兴消费形式的出现。

        6.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既不可能爆发工业革命,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资本主义萌芽”。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近代的全球化体系,江南地区将在这种死循环当中世世代代地沉沦下去。

                                                                                                ——引自https://www.huxiu.com/article/323371.html

        心理学领域,也差不多。

        心理学出来能干什么?

        咨询师?前期大量的投入(参加各种集训,熟悉各种咨询治疗方法)也未必会获得期望的结果(病人不相信年轻的咨询师,而且咨询这个行业就是有些放不上台面的);读博当大学老师?这个算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果了,但是心理学老师赚不到钱(相对于理工科的大学教授,心理学拿到细微的学术资金,我们常常自称心理学不实,没啥应用价值);人力资源管理?大公司好一些,规章制度成体系,小公司?赚不到钱,也没啥发展前景。若是碰到流动性高点的公司,你就有骗别人进公司拿业绩的愧疚心理;用户研究员?呵呵这个就更惨,工资相对高些,但是只有大公司有这个岗位存在的必要,小公司根本没有资金来支撑这个岗位,所有人都说用户研究员这个岗位的存在很有必要,真的么?其实市场早已给了答案,小公司有用户调研这个岗位的话,应该就是一个财务负担,我并不是说这个岗位没有存在的必要,只是这个岗位在小公司的“剩余价值”极小,小到无法值回给员工的工资,所以就不存在了,对于这点,我站在弗里德曼的立场上——为什么少有用户研究这个岗位,市场早已给了答案,小公司就是一个效率选择器,骨干岗位才会留下来。大公司会有用户研究这个岗位,但是工资呢?表面上工资很高,其实也存在“幸存者偏差”,你看到的人能在用户研究岗位上拿很高的工资,因为没有多少人能站在那个位置上。换个角度讲,这群人不在用户研究的岗位上,或者尝试的是其他发展道路,我猜大概率会比现在的经济价值更高。大公司会有用户研究这个岗位,因为公司大,岗位细化后效率更高,这个岗位存在价值了,想象一下分工的概念——一群人做大头针,总有人干其中的一些杂活。用户研究的附加值,就在发现产品经理忽视的一些点,或者说产品经理觉得不重要,但是可以改进的点,就留给了用户研究员,催生了用研行业,怎么说?食之无味,弃之有肉,曹操自己去吃了,但是大公司的产品经理就留给别人吃去吧!谢谢大爷,我就靠这骨头上的肉存活着俚!自嘲orz!

        大公司的用研岗位给我什么感觉呢?身边的哥们姐们学校一个比一个好,专业一个比一个杂,所以,就聊到了内卷化这个概念,中国的学生在教育资源上被无情的内卷,选了心理学的这批人出来继续被社会内卷。上面说了,大公司才有用户研究这个岗位,面向对象呢?多得很,心理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文科稍微沾点理科的统计学和实验思路的人,都能来这里碰碰运气,那可好,这些专业的人就业选择也不多啊,用户研究也是他们正常选择中还看得过去的职业,用户研究员真的很需要心理学所学的技能么?访谈?方案设计?这些都不是心理学的核心(你要问心理学的核心是什么?我也不知道),简单地说,这岗位专业门栏还很低,甚至任何专业都能进入这个岗位,见过高中中饭前铃响后的场景么?供过于求,无限大于求,微观经济学的前几章教的就是这个内容,纵轴为price,横轴为number,交叉线一画,support和demand线相交,当support因为涌向这个岗位的人变多而右移,demand在经济形势不好的年份左移,number值不确定,但是price值一定是下降的,也就是说,你的价值被千千万万个你挤压,导致了你价格低于你的价值,公司收获你的剩余价值——有的挑。我进网易实习的第一感觉,就是周边人的学校怎么好像都是浙大的,而且都是研究生???内卷化,我没有调查过网易其他的岗位学历情况,但是猜测未必会这么好这么高(有机会的话希望能够支撑这个简易理论),解释也很简单,比如我一个码农,我可以在各个互联网公司之间游走(供需都大),进网易当然好啊,但是其他公司没有差到没工作的情况出现吧?而且码农对口专业就是计算机和软件工程,其他也有转行过来恰巧说明了这个市场需求没有满足。缺人,所以我的价格大于我的价值,二本学校也来好公司工作。

        最后心理学毕业的人,也有很大一部分去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还有些去竞争产品经理岗位,总而言之,这个专业真的不好就业,你能说学心理学给我们更多认识自己思考自身的机会,但是在变现途径上,郁郁寡欢。

        如果让我回到6年前报考专业时的场景,也许我也会犹豫了吧!

        Ps:那现在还有什么岗位推荐呢?供小于求的行业(排除所有传统行业别扯什么互联网+,资源早已被上一辈占据),也就是风口行业。那哪些是未来风口行业,看你的眼光了和运气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学的内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