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1

                                                     追寻新冠病毒来源:让德特里克堡成千夫所指

1月18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发言人华春莹当着全球记者的面,揭了美国的老底:如果美方真的尊重事实,就请开放德特里克堡基地,并就美海外200多个生物实验室等问题公开更多事实,请世卫组织专家去美国开展溯源调查,用实际行动给国际社会一个交代。这让人们将追查“二战”以来全球爆发的最严重新冠病毒疫情源头之目光,顿时聚焦在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美军德特里克堡基地。

1.一栋奇特的建筑奇特在哪里?二战结束后,美国创立了“纸夹”绝密计划,大量网络纳粹德国、日本军国主义的细菌战专家。纳粹顶尖生物武器专家的特劳布,就通过签约该计划得以秘密前往美国。成为在普拉姆岛建立生物武器实验室蓝本的规划者,延续并扩大了在纳粹生化实验室中的研究项目。

德特里克堡基地原是美国飞行员培训中心,1943年3月9日开始,美国陆军征用该基地,将其建成最大的生化武器基地。二战日本投降后,美军签订书面协议保护731部队成员免于被起诉,并聘请石井四郎为德特里克堡的高级顾问,并将一栋大楼命名为731。

在这个基地里,有一幢极少有窗户的奇特建筑物,占地近十英亩,由混凝土和黄砖砌成,屋顶竖着一个高大的通风管排过滤废气。就在这座奇特的建筑里,几乎世界上所有最危险的丝状病毒都有大量样本。可到底研究出多少生化武器,这绝对是个秘密!

2.美国搞出多少生化武器研制?1969年根据《日内瓦协定书》规定,尼克松总统叫停德特里克堡基地的生化实验,并将基地交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控制,受美国陆军、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两部门共同监管,实则挂羊头卖狗肉,美国从未停止过对生物武器的研究。2001年小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宣布退出1972年签署的联合国《禁止生化武器公约》,更肆无忌惮地发展生化武器。

尤其,令人啼笑皆非的,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以伊位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借口,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公然单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入侵。历时7年多,美方最终没有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拿袋洗衣粉在联合国晃了晃,就结束了战争。战争,将伊拉克推入苦难的深渊。

特别在苏联解体后,美国在俄罗斯周边的格鲁吉亚、乌克兰、摩尔多瓦、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建立生物实验室网络,对俄罗斯形成了半弧形包围的态势。

3.德特里克堡的泄露之谜?2019年7月到8月,德特里克堡美国陆军P4生物实验室内部报告两次泄漏事故,报告中很大一部分内容经过修改,以防止报告的泄露或对特定注册人员的查看。

当这些违规操作的行为被报告后,USAMRIID的负责人考克斯,下令停止实验室所有工作,以便工作人员安全检查,进行补救防护。报告称:“这种错误操作,增加了从房间流出的受污染空气被吸入高压舱室的风险,在高压锅舱室里,工作人员不能戴呼吸保护装置。说,把高压舱室的门撑开已经构成一起“事故”,而非违规。但经调查发现,把门撑开的人没有恶意。美国疾控中心迅速实施现场检查和评估后,德特里克堡被紧急关闭,基地内所有的研究项目全部停止,所有人员将接受全方位的检查。

可德特里克堡的两次事故,到底泄露了什么,就成了一个谜团?

4.还有多少次泄露病毒。1989年基地研究人员在菲律宾进口的猴子身上,发现一种新型的埃博拉变种雷斯顿埃博拉病毒,由于基地疏忽大意,导致该病毒在美国部分地区扩散。好在该病毒致死率不高,在CDC和美国陆军配合下迅速扑灭疫情。2019年上演的美剧《血疫》,表现的就是P4生物实验室处理100只从菲律宾进口的食蟹猴,因轻视埃博拉病毒的存在,导致病毒泄露、感染的重大事件。

德国生物学家雅各布·西格尔曾公开表示现在的艾滋病毒就是该基地制造的,据说是1978年研究人员利用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HTLV I)和Visna绵羊病毒制造出了艾滋病毒,并且进行了人体实验导致了病毒的扩散。

2019年,一本关于莱姆病的新书《叮咬》透露,这种由蜱虫叮咬传播的莱姆病于美国流行,就是因为德特里克堡的USAMRIID生物战争研究人员数十年前无意中把细菌外泄,引起哗然。

5.美国为什么害怕世卫组织核查。2019年12月3日,联合国《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缔约国大会举行,有183个缔约国主张谈判一项旨在全面加强公约,包含核查机制的议定书。但美国独家阻挡重启核查议定书的谈判,美国为什么害怕核查?病毒害怕光明正大,喜欢鬼鬼祟祟。美国越拒绝,越说明它对病毒有不可说的秘密。

或许,作为退出联合国《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的美国,一副霸权主义的嘴脸,绝对不会让联合国及世界任何组织核查德特里克堡,但世人对德特里克堡的质疑也永远不会消散。德特里克堡成为美国一个迷雾重重,也成为世人的一个千夫所指!


(文中配图,选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