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与丝绸之路》:比任何人都走得更远、更久的伟大行者

“白龙马,蹄儿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这是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歌曲,看到歌词,每个听过这首歌的人脑中自然流淌出来的都是旋律。

歌中的唐三藏,就是唐朝时候的三藏法师玄奘。玄奘是唐朝丝绸之路上最有名的驴友,但他比任何人都走得更远、更久。

日本著名亚洲文化学者前田耕作所著的《玄奘与丝绸之路》,以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为主线,在玄奘的引领下,再次踏上丝绸之路,体验前人未曾涉足的东西方文明交流之旅,让我们明白,为什么玄奘在丝绸之路上走得比任何人都更远、更久。

玄奘出生在短命的隋朝,在他诞生的时代,世界正在发生着巨变,中国刚刚改朝换代,古罗马帝国挥别古典时代,迈向中世纪,无数金发碧眼的商人骑着骆驼、良驹,沿着延绵万里的丝绸之路自由往来于东亚和地中海之间。

丝绸之路始于汉武帝时代,从张骞凿空西域开始,中国通过这条古道打通了和西方世界的交往之路。德国地理学家斐迪南·冯·李希霍芬把这条古往今来连接东西方世界的贸易通道命名为丝绸之路,是因为丝绸是这条道路上多元化贸易和交流的象征,在这条通道上同时还传播着宗教、思想、文明……

玄奘27岁的时候,已经做好了赴印度学习佛经的所有准备。但当时唐朝刚刚建立,国局动荡,朝廷根本无暇顾及他。于是,他匆匆准备好行装,执一根手杖,抱着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一步生的决心,踏上了西行的旅途。

在路途上,他九死一生,经过何止九九八十一难,而且他没有那三个无所不能的徒弟。到达异域文化浓郁的西域,他通过讲述佛法赢得了西域各个国家的尊重和资助。

高昌王鞠文泰,是他最大的赞助者,他在高昌呆了一月之久,国王满怀诚意的侍奉他,不想让他离开。玄奘通过绝食来表明他自己的初心之坚,最终国王送他黄金、丝绸以及通关的信件,送他离开了高昌国,从此再未相见。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从离开高昌国之后的阿耆尼国开始记录,这里现在称为焉耆,是新疆地域最广大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一个县。在西域,他访问了佛教兴盛之国、鸠摩罗什的故乡龟兹,还有西域最大的疏勒、鄯善、于阗等数国,沿途关注佛教在西域诸国的传播。

最后玄奘选择选择沿丝绸之路北道向北翻越天山,来到了突厥叶护可汗王庭所在的素叶城。他在这里亲身体验突厥文化后,再向西南,路过白水城,踏上了通往繁荣的国际都市撒马尔罕之路。

从撒马尔罕到呾蜜国,玄奘途经的众多国家都不信奉佛教,而信奉拜火教。到达呾蜜国,他终于看到了像样的佛寺,所以,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做了记载。他还在这里朝拜了祖儿马拉大塔,这座佛塔到今天虽然有些破败,但依然存留于世。他还朝拜了已被塔利班政权毁灭的巴米扬大佛。

玄奘一路上经过了110个国家,跋涉5万余里,终于到达了他向往的印度那烂陀寺。经过17年的访师参学,玄奘终于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到达长安,他用了足足20匹马才将得到的佛像及经典搬运回国。

回国后的第二年,他开始翻译带回的佛经,同时趁记忆清晰,记录尚存,以口述的形式,由他的徒弟辩机执笔,记录下了这次西域游学的始末,编辑成册。于是《大唐西域记》这部无可比拟的伟大游记诞生了。

他用自己的双脚去确认,用双眼去观察世界的目标,他的丝路之旅横跨了文化领域的各个层面,是一场十分壮观的旅程。在旅途中,他吸收了世界各国不同的思想,还通过旅行,让横向流动的智慧发展成熟。

前田耕作在《玄奘与丝绸之路》中,通过文本和实地考察,再现了玄奘以旺盛的好奇心、敏锐的洞察力和坚韧的意志力,在《大唐西域记》中记录的在丝绸之路上的所见所闻,让我们跨越千年去体验这场文明之旅,值得一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玄奘与丝绸之路》:比任何人都走得更远、更久的伟大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