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从自我觉察、自我接纳,到自我完善、独立思考,再到知行合一,这是父母的觉悟过程,更是一个成年人自我成长的过程,本质上与是否是父母无关。
今天我们聊一下父母的自我成长,我相信几乎所有的成年人都有成长的愿望,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出于职业发展,但现实中,能保有终身学习能力,持续进步、不断自我迭代的成年人却并不多,什么原因呢?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没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要成长。那么今天,我们聊父母的自我成长,先从为什么父母要不断自我成长聊起。
1、孩子的表现是父母的镜像。
我们常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什么呢?因为模仿是人脑中镜像神经元的重要功能,从孩子一出生,就从模仿中开始学习。对于幼儿和儿童而言,模仿是其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而父母和家庭又是孩子最初的环境,自然成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我们常常说:在打骂中长大的行子,容易崇尚暴力;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容易自卑懦弱;在抱怨长大的孩子,容易怨天尤人;在贿赂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唯利是图;在恐吓中长大的孩子,容易畏首畏尾,虽不绝对,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孩子的行为的改变,往往只是父母态度改变的副产品。
生活即教育,父母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父母生活的界限,就是孩子受教育的界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向孩子展现着我们自身的教养,以及传递着我们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的教养。我前几天给大家发过关于孩子模仿父母的视频,没看过的可以爬一下楼找找。所以我常说,期待孩子有什么改变,先让自己成为那个改变;期待孩子成为什么人,先让自己成为那种人。
一方面是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示范,同时因为我们自己都做不到改变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改变需要什么,不知道通过什么方法和路径让孩子拥有这种品质或能力,是不可能给予孩子建设性的帮助的。
2、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爱人。
我经常出差,在飞机起飞前都会听到飞机放的一段安全提示,就是当机舱内遇到空气失压的时候,在你座位的正上方的氧气罩会自动脱落下来,这时候,我能该怎么做?
在你帮助别人戴氧气罩前,一定先把自己的氧气罩戴好。为什么不先给我们旁边的小孩戴上再给自己戴呢?因为只有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去照顾好别人。
我们常常说“爱人如己”,没有“己”,没有“自我”,做不到悦纳自己,成长自己,便没有力量去接纳、滋养和爱别人。
作为父母,我们给不了孩子我们没有的。唯有先做到自爱、自尊、自信和自我成长,才可能给孩子全然的接纳、尊重和信任,帮助孩子去成就更好的自己。
我也经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有了孩子之后,自己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其实这些总是抱怨孩子让自己不幸的父母,没有孩子生活的也一样不会好。因为育儿观只是一个人价值观的一种体现,育儿方式反映出的是我们的为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伴侣和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看似孩子给我们制造的种种问题,其实都是我们原本就有的,只是借由孩子看的更清楚。面对同样的问题,却有不同的借口。同样是养育孩子,有人迷失了自己,有人完成了超越。所以,作为父母,作为成年人,比思考如何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要想清楚,我们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要完成怎样的成长。我们总视孩子为我们的未来,其实,我们更是孩子的未来。因为作为父母的信念、价值观、思维方式,生命状态,就是孩子真正意义上的起跑线。
3、负起对自己生命的责任。前两点,我说的是父母的自我成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育儿。但最重要的一点,其实是父母的自我成长,本质上是对自己生命的责任,跟孩子没有关系。我们知道,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而自我实现是每个人人生的最高需要。所以我一直认为,作为父母,不该把自己的价值感、存在感、安全感建立在孩子身上。
真正优秀的父母立足做最好的自己,以身体力行的示范,让孩子看到什么是成就自己的人生,对自己负责,让自己成为孩子的骄傲,而不是自己混日子,却天天逼着孩子“赢”过别人,功成名就,成为父母的骄傲。我听很多父母说过“爸妈没本事,咱家全靠你了”类似的话,很多父母把家族荣耀的责任推给下一代时,想没想过下一代也可以学我们把这份责任推给他的下一代,结果一代不如一代。我一直觉得,对父母最大的孝敬,对子女最好的教育,对家族系统最大的贡献,就是每一代人都负起成就自己的责任,活出自己的幸福和精彩,让一代更比一代强。
很多人,前半生为父母活,后半生为孩子活,这一辈子就没真正意义上为自己活过。更可悲的是这被作为一种美德讴歌,代代周而复始。其实,对父母最大的孝敬,对子女最好的教育,就是每一代人都对自己负责,珍惜当下,活出自己的幸福和精彩。因为除了作为子女、父母的身份外,我们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自己。
我也见过很多非常优秀的父母,他们反而没把太多心思花在教育孩子上,更多谈论的是社会、事业、人性、哲学、历史、科技、审美、艺术、环保、自然等等。因为他们知道,真正决定我们教养方式的,不是那些育儿“术”,而是他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是他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至于对孩子的影响、熏陶和教育,都只是做好自己的衍生品。
孔子曾说过说“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无论是孩子的学习,还是父母的自我成长,都应该以提高自身修养,完善独立人格,促进内在自由为目的,这就是“为己”。为了孩子,可能是很多父母学习和成长的动力,但也恰恰是很多父母知而不行,不能持续学习、成长的原因。
一个人为另一个付出久了,自然会生出牺牲感和期待,进而变成了越界的控制和失望后的怨恨。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满足另一个人的所有预期,能接受另一个人完全控制。所以我一直倡导,父母能真正地为自己而学。把工作、生活、育儿、旅行、读书、交友,都视为“育己”的途径,让我们自己的今天比昨天更好一点点。
当我们能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时,在能力和格局上,对自己的生活、工作、育儿等方面也都会有一个更好的促进和提升。这就是我常说育儿即育己,育己即育儿,他是一体两面的。父母立足做最好的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受到好的教育是结果,不是目的。
这是我总结的父母为什么要不断自我成长。那么下面谈谈如何自我成长。
自我觉察,我这几天一在强调,自我觉察是自我成长的起点,而不是盲目的学习,吸收。
常听一些父母抱怨读育儿书越多困惑也越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自我觉察,对自己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的来源不清楚,又总是想外求一种速效的方法去解决孩子的问题,却发现,育儿书上的观点很多都是矛盾的,觉得谁都有道理,反而更不知道该如何做了。
这是我前几天发过的图片,我们现在正好复习一下,这里有几个人?本质上画得是一个人。这就是家庭教育方式的轮回。
我们中的很多人,小时候曾发过誓,长大后绝不像父母对待自己那样对自己的孩子。然而为人父母后,却不自主地轮回着父母曾经教育自己的方式,用父母曾经折磨自己的方式继续折磨着自己的孩子。
人,终其一生的努力,往往都是在整合自童年就以形成的性格。这就是觉察。
所以说,成长从觉察开始。觉察什么呢?
觉察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觉察我们的观念和思想
觉察观念和思想的来源
觉察行为的后果和影响
我们做两个练习吧,前几天我分享过的主题。大家觉察一下打骂的结果或者觉察一下情绪的来源。打孩子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情绪到底来自哪里?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数据分析加上逻辑上的推演,就会发现,打孩子的结果,一是孩子被打服了,变得唯唯诺诺,言听计从,胆小怕事;二是被打习惯了,有了免疫力,变得刀枪不入,脾气暴躁,崇尚暴力,相信拳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三是学会了讨巧,阳奉阴违,两面三刀、人格分裂,哪一种结果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想要的?
打骂孩子易引发的后果:1、懦弱。惟命是从,做事被动。2、自卑。自尊心受伤,自暴自弃。3、粗暴。信奉暴力手段,性情暴躁,行为有攻击性。4、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流。5、冷漠。缺少安全感,惧怕沟通。6、说谎。慑于压力,见风使舵。7、抗拒。藐视父母的权威,抗拒要求。8、轻信。轻信陌生人,寻求慰藉。
打骂对孩子人格的影响:1、懦弱。惟命是从,做事被动。2、自卑。自尊心受伤,自暴自弃。3、粗暴。信奉暴力手段,性情暴躁,行为有攻击性。4、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流。5、冷漠。缺少安全感,惧怕沟通。6、说谎。慑于压力,见风使舵。7、抗拒。藐视父母的权威,抗拒要求。8、轻信。轻信陌生人,寻求慰藉。
我们再看一下,体罚对大脑的影响。1、体罚降低智商。童年时期频繁的体罚,会导致孩子大脑前额叶中灰质的减少。大脑灰质主导人类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2、体罚削弱自控力、自我认知。灰质所在的前额叶片,是帮助我们理性分析问题,管理自己情绪的部位。3、体罚引发抑郁、上瘾以及精神疾病。4、体罚让孩子更有攻击性。
当我们能觉察这些结果的时候,可能就会学着节制自己,尽力不对孩子使用暴力了。有时候我们做不到,其实是没想明白,没觉察。
左右我们情绪的到底是我们的认知、看法、心情,还是孩子的行为?如果责任在孩子,那为什么面对同一种行为,我们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孩子顽皮、淘气,昨天被夸为活泼、可爱,今天就成了没规矩。同是孩子质疑我们,有的父母批评孩子不懂事、翅膀硬了不服管,有的父母则为孩子的独立和坚持自我而鼓掌。
当我们能觉察到,左右父母情绪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认知、理解和评价时,自然就不会再说,没办法,我脾气就这样了。因为情绪是一种选择,改变认知,即改变情绪。
当我们有了这份觉察时,就自然就不会再说,没办法,我脾气就这样了。因为情绪是一种选择,改变认知,即改变情绪。
成年人是可以也应该对自己的情绪负百分之百的责任的。父母的视角越多元,格局越高远,思维越灵活,内心越自由,越能透过孩子的外在行为和表现关注到孩子的内在感受、动机和真实需求,自身情绪也就会更稳定、平和。
这就是觉察的作用。
第二点,自我接纳。
很多父母有觉察后,就非常焦虑,担忧自己以前的方式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心情可以理解,但无助孩子的成长。
每个父母都做了自己能做到的最好,因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局限,我们今天的教养方式,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那是我们无法选择和决定的。学着接纳自己的全部,包括不完美,把能量用在建设性的学习和成长上,而不是消耗在自责和懊悔中,才可能获得成长的力量,给孩子一个好的原生家庭。
这些年各地巡讲,见过太多的父母,发现很多 父母读育儿书、听育儿讲座越多,越迷茫、越焦虑。就是因为没有自我觉察和自我接纳,盲目学习和吸收并无助于成长。不要让知识焦虑和完美焦虑削弱我们的自信和力量。只要内心保有一份对人性的洞察和尊重,对生命的觉察和悦纳,那么真实不虚的生活就是最大的道场,孩子就是最好的老师。
为人父母要求自己从不犯错、不发脾气、夫妻教养方式完全一致等,既不现实,也无必要。让孩子看到父母是一个不完美但真实的人,比看到一个完美但不真实的人,更值得信赖。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观念、行为和情绪等有无觉察,意识到错了后能否努力改正。我们成长自己的态度和过程本身就是对孩子的示现和教育。 我刚刚讲了,自我觉察是自我成长起点,没有觉察,我们无法突破固有思维的枷锁,而总是重复那些无效的行为。但在自省和成长之间,我们还要学会自我接纳。
没有完美的人,没有完美的教育。承认自己的局限,拥抱自己的全部,把能量用于改善和进步,而不是消耗在自责和否定中,那过往的一切,也就都有了其正面的意义。
如果成为完美父母的期待更多的是让我们处于压力和焦虑之中,不断自责和懊悔,那不如放下这个期待,给孩子一个真实但不完美的父母。
弗洛伊德说:“即使是最完美的父母,其孩子也有数不清的创伤。”父母要先接受自身的局限和不完美,放下力不能及的焦虑。对完美的期待只会消耗我们的信心和力量,重要的是去行动、去做,哪怕再微小的一点改变,也值得为自己鼓掌。
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懂得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可控的环境,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不焦虑、不比较、不盲从、不纠缠。不是因为这个世界完美,我们自己完美,才值得爱的,恰恰是因为爱才让这个世界,让我们自己变得更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