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流,快乐源泉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摘抄)]

1. 人何时最幸福?

幸福并非瞬间发生,不受外在事物的操控,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释。靠个人的修行,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生活品质,也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不要以成功为目标,你越是对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错过它。必须因缘际会,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方法就是从控制意识开始。最优体验:我们对生命的看法是由许多塑造体验的力量汇集而成的,每股力量都会留下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基因组合,地心引力,空气中的花粉以及生逢何时——诸如此类不计其数的因素决定了我们一生的际遇:看见什么,产生何种感想,作出何种反应。 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每个人毕生都面临着不计其数的挑战,而每次挑战都是一个获得幸福的良机。这样的体验在当时并不见得愉悦。掌控生命,殊非易事,有时根本就是一种痛苦,但日积月累的最优体验会汇集成一种掌控感,是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这就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谓 “幸福” 的状态。幸福的代名词: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领航幸福之旅:能够让你变得身材苗条,人见人爱,有钱有势,那又如何呢?通常你会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起点,有一连串新的欲望。真正能带来满足感的,不是苗条或财富,而是肯定自己的人生。最优体验有赖于时时刻刻用意识控制周遭事物,要达到这种境界,唯有靠个人的努力与创意。注意力专注于实际目标,行动与机缘又搭配的天衣无缝时,才会出现这样现象。心流是意识和谐有序的一种状态,当事人心甘情愿、纯粹无私去做一件事,不掺杂任何其他企求。学习把工作转化为产生心流的活动 ,并设法与父母、配偶、儿女、朋友相处的更愉快,也变得格外重要。遭受打击未必就是与幸福绝缘,人在压力下的反应,往往决定他们是否能转祸为福,或只是徒然受苦受难。幸福之所以难求,主要是因为人类自以为是地认定宇宙是为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存在的,然而现实却大相迳庭——生命中其实深埋着沮丧的种子。文化为了拯救子民免于陷于混乱,逐渐发展出一些保护机制——宗教、哲学、艺术以及其他能够能使生活舒适愉快的东西。这些机制使我们相信:万事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并且给予我们对现状满足的借口。 财富、权势与性并不能改善生活品质——唯有直接控制体验感受,从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个此时此刻中汲取快乐,才能克服障碍,得到满足。

2. 人类不满的根源

数百万年以来,为了存活,人类与冰河、烈火、洪水猛兽以及肉眼看不见却随时会致我们于死地的微生物搏斗。似乎每当我们逃脱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更为严重的新威胁就会接踵而来。宇宙的混沌:宇宙既不敌视我们,也不友善。它只是全然漠不关心。混沌在心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中的意义截然不同,因为只要是以人类的目标与欲望为出发点,宇宙就显得极度混乱,个人的力量摇撼不了宇宙的运作方式。人生在世,对于攸关生活质量的外来力量,影响力可谓微乎其微。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快乐,归根结底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体验,追求内心和谐,唯有从掌控意识着手。无止境的欲望:只要能完成一小部分,我们就会觉得幸福满足。只要基本的生存问题解决,新需求、新欲望会立即出现,财富与权力使期望迅速升高,随着生活水准的提升,我们对幸福的定义也越来越模糊。其实,只要我们在奋斗的过程中觉得愉快,设立新目标也没有什么不好;但问题就在于,一般人总把所有精力放在新目标上,不能享受现在,也因此与知足的快乐绝缘。但还有不少人尽管物质条件不够优越,但仍然能改善生活品质,不但知足常乐,也常能使周遭的人生活得更快乐。这种人充满活力,愿意接纳各式各样的经历,活到老学到老,而且对别人及周遭的环境有强烈的责任感。他们从不厌倦,能轻易克服任何难题,他们最大长处就是对自己的生活掌控自如。        

3.文化编织的神话

任何文化的主要功能就是保护其子民不受混沌之扰,同时灌输给他们一个信念:自我很重要,并且个人终究能成功。有时一个人过分相信宇宙的友善与安全,也是一种危机。盲目信赖文化编织的神话,失败时会产生同样极端的幻灭感。没有文化价值观的支持,人们就陷入了焦虑与冷漠的泥淖。这种普遍的”病态“并非直接由外界因素引起。我们不能像现在许多国家那样,把问题归咎于环境恶劣、贫穷或外国侵略者的压迫。不满的根源存乎一心,自己的问题唯有依靠自己解决。文化也曾提供过秩序,但越来越多的人陷入残酷的混乱时,一切都失效了。反思生命真义:我们只是漂浮在太虚中的被遗忘的点点尘埃,宇宙的混沌,在大众心目中一年比一年扩大。至少,我们出生在一个富裕的法治国家,享受到有史以来最先进的科技所提供的一切便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因应之道:一个人沉溺于竞争中,就没有时间去研究离目标究竟有没有更近一些。只要他抽出时间来反省,幻灭感就会油然而生。有些人干脆投降认输,躲进自己的小天地。他们可能会培养一种高雅的嗜好,如搜集抽象画或陶瓷人像,甚至也会沉溺于酒精或麻醉品构筑的迷幻堡垒里。宗教只能暂时缓解生命的谎言,却不是永恒的解答。如公元4~8世纪,基督教横扫欧洲,伊斯兰教在中东兴起,佛教则征服了亚洲。物质享受虽已至巅峰,却受种种疑难杂症所苦。尽管人类的物质力量增强了几千倍,但是但在改善体验的内涵上却不见得有何长进。

4. 善用自己的体验

心理学便是最有用的工具。成年人的非理性行为根植于童年时所受的挫折。做自己的主人:个人首先得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必须能不受外界影响,自己找到快乐和目标。我们从小就以为,人生最重要的是未来。父母教孩子养成好习惯,为的是长大后对他们有益;老师向学生保证无聊的课程日后有助于他们的谋职;公司主管告诉新员工,要有耐心,努力工作,因为有朝一日会晋升为主管——然而在漫长的晋升之路尽头,退休的时刻也会同时到来。爱默生曾说,我们对生活有种种期许,却从未真正生活过。文明就是建立在压抑个人欲望基础上的,社会成员都被迫接受既定的习惯与技能,否则就不可能维持社会秩序和复杂的分工。制度社会化的真谛在于使个人依赖社会的控制,并对赏罚有既定的反应。社会化的最高境界就是使每个人都完全认同社会秩序,根本不想触犯任何规则。工作一辈子并遵守法律的报酬就是美好生活,这一招其实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寻求快乐是基因为物种延续而设的一种即时反射,其目的并非关个人利益。男人生理上受一个女人吸引时,实际上他的兴趣只不过是肉眼看不见的基因的一招布局,完全在操纵之中。我们应该认清事实真相,在必要的时候按照自己的优先顺序,做自己的主人。放任的争议:摆脱社会制约的首要之务便是控制本能的冲动。因为只要我们凡事跟着感觉走,一举一动就不难预测别人,就很容易利用我们的好意达到他们自私的目的。学校、教堂、银行等官方机构,致力于把我们塑造成拼命工作与储蓄的负责任公民。商人、厂商、广告商却不断哄骗,我们将辛苦赚来的钱购买令他们获利的产品。此外还有赌徒、皮条客、毒贩组成的地下组织,提供禁忌的快乐。它们完全与官方那一套相呼应:只要付钱,就提供放荡的快乐。剥削我们的经历以成其私欲,使我们成为社会制度的附庸。不以社会赏罚为念:绝对有必要为实现外在目标,暂时牺牲一时的满足,但不必因此而成为傀儡。最好的方法是不以社会的赏奖赏为念,试着以自己所能控制的奖赏取而代之。我们要在别人用以利用我们的目标之外,另行建立一套自己的目标。当奖赏不再受外在力量管制时,权力就回到了个人手中。但光是放纵本能的欲望并不等于摆脱社会制约,我们还得超脱肉体的欲望,学习控制心灵。痛苦与快乐都属于可意识的范围,而且只在意识中存在。因为体验就是现实,所以我们可借由改变意识来改变现实,如此一来,也就摆脱了外界的威胁利诱。人害怕的其实是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而非事物本身。外界事物令你痛苦并不是因为他们打扰你,而是源于你对它们的判断,而你有能力立刻消灭那种判断。

5. 释放内在生命

生活的品质取决于控制意识的能力。本我与超我是争夺心灵控制权的两大暴君,前者是基因的奴隶,后者则与社会沆瀣一气,两者都算是外界,与它们相对的是自我,代表一个人在现实环境中真正的需要。东方智慧:解放意识的知识或智慧不能累积,不能浓缩成一个秘诀,也不能背诵下来重复使用。就像成熟的政治判断力或高度的审美观,它属于一种复杂的专业形式,每个人必须自行从不断的尝试与错误中学习,它跟知识一样,必须投入感情与意志才能得到。知识应用于修正我们的习惯与欲望时,就慢如牛步,令人痛苦不堪了。培养独立意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心流,快乐源泉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