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修阅读-01关于改变,你一直都有选择

    你加入《自我发展心理学》这门课,希望从这门课中得到什么呢?

    当你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其实是在思考自己和这门课的关系。

    我们不妨来做一下选择题。在下面三个选项中,你会选择哪种心态来参与这门课程呢?

A. 来参观的

B. 来抱怨的

C. 真正想要改变的

    来参观的学习者,只想浮光掠影地了解关于改变的知识;

    来抱怨的学习者,只想证明改变有多难,自己有多少理由没法改变;

    而真正想要改变的学习者,会把这些课程里提到的理念和方法,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你会把这门课当做一个工具,去反思自己的生活。

    我希望你是第三类学习者,因为这不仅意味着你会更投入,你愿意信任我,而且,这门课也会成为连接我们彼此的桥梁。

    所以,你准备好了吗?

    现在,我们就正式进入《自我发展心理学》这个课程。

    改变,你一直都有选择

    我已经做了12年的心理咨询师,一直在致力于帮助我的来访者改变。在工作中,我发现一个很有规律的现象,很多来访者会这么开始跟我的谈话:

    老师,我很痛苦,我渴望改变,但我没有选择。

    为什么没有选择呢?他们把问题归为难以控制的环境,归为充满敌意的社会,世界的不公平,或者自己无法改变的家庭和过去。

    这些外在因素在不停地影响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没有选择。所以,他们停住了发展的脚步,在原地停止不前。

    这些来访者让我意识到,人生有没有选择这个问题,是开启改变的前提问题。你相信你的人生真的会陷入没有选择的绝境吗?如果你相信它是真的,那么你就失去了改变的可能。

而我在咨询中要告诉来访者的第一件事,也是我在这里想告诉你的第一件事是:关于改变,你其实一直都有选择。

当你告诉自己你不行的时候,你已经做了选择;

当你待在一个只能满足温饱,没什么前途的公司时,你已经做了选择;

当你用拖延躲避工作压力时,你同样做了选择。

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

你为自己不改变所找的所有借口,像是没钱、没时间、太麻烦、没必要……它们统统都是你的选择。甚至连你告诉自己“我没有选择”,那也是你的选择。

    意识到你有选择,这是我们开始改变的前提。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没有选择呢?

    我认为,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你误认为只有你的选项足够理想,这才算有选择。如果你的选项不够好,那就是没有选择。

其实,并非如此。

    选择是基于当前的现实,而不是我们头脑中的理想。我们选择的,也不是未来的结果,而是此时此地的行动。

    比如说,我现在在做一份不那么喜欢的工作,我没有办法去做一份我希望的理想的工作。因为我需要养活自己,所以我觉得自己没有选择。

    其实,这句话正确的表述是:你还不愿为自己喜欢的工作去冒险,所以选择忍受一份不那么喜欢的工作,来养活自己。

    这是一种可以理解的选择,但我并非没有选择。不说别的,至少养活自己的办法,绝对不止一种。

    我们觉得自己没有选择的第二个原因是,逃避对自己的责任。

    表面上,我们都希望自己有更多选择,而实际上,我们却经常在逃避选择。因为有时候,强调我们有选择,并不是一件让人舒服的事情。

    你很容易想到另一个问题:既然我有选择,那我现在过得不好,是不是我自己错了?

    我希望你不要这么想。讨论对错的思维方式,它通常会假想一个施害者和一个受害者。

    当我们说自己没有选择时,我们是把自己放到了一个受害者的位置,我们可以借此把责任推卸给假想中的施害者,无论这个施害者是环境还是他人。这样,我们就不会有心理负担了。

在这里,我希望你换一种思维方式,不是思考“谁对谁错”,而是思考“有用没用”。

如果你强调自己受过去、环境和他人所限,自己没有选择,这对你的改变有什么用吗?你没法改变,也许不是你的错,可是,最终要为结果负责的人是谁呢?还是你自己。

改变需要勇气

在心理咨询里,我始终在帮助来访者承担起自己对改变的责任,帮助他们看清自己做出的选择。但是我必须说,对任何一个人来说,这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需要巨大的勇气。

斯科特·派克(Scott Peck)是美国著名心理医生,他有一本经典的书,叫《少有人走的路》。

在书里,他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年轻的时候,因为责任心太强,他总是把工作日程表排得满满的,别的同事每天下午4点半就下班了,他却要接诊到晚上八九点。这样,他老婆抱怨他不回家,他也很疲惫,有很多怨言。

有一天,他就去找他的主任医生商量,问能否安排他几周不接来访者。

主任医生听完他的抱怨,同情地说:“哦,我看到你遇到麻烦了。”

他很感激地说:“谢谢您,那您认为我该怎么办呢?”

那个主任医生又重复了一遍,说:“我不是告诉你了吗?你现在有麻烦了。”

派克很生气:“是啊,我是有麻烦了,所以才来找您啊,您认为我该怎么办呢?”

主任却说:“好好听我说,我只和你再讲一遍,你要认真听好:

我同意你的话。你现在确实有麻烦了,你的麻烦跟时间有关。是你自己的时间,不是我的时间,所以不是我的事。

如果你听到一个领导跟你讲这种莫名其妙的话,估计你也会生气。当时派克医生就气得要命,觉得这个主任简直不可理喻。

可是三个月后,他忽然就认识到了:主任说得没有错。

我的时间是我的责任,如何安排时间应该由我自己来负责。花更多的时间接待来访者,这也是我自己选择的结果。

    那他当初为什么要去找主任说呢?他其实是在说:“为我负责吧,你可是我的上司,我没有选择,只有你能帮我选择。”

    你看,一个训练有素的心理医生,都会不自觉地把选择的责任推给别人,更何况我们这些没有受过训练的普通人?

    所以,选择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很难,需要勇气。可是,没有什么比走一条很难的路更能促进人的自我发展了。

    改变需要自省

改变需要勇气,但只有勇气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反省自己的能力。只有不断地审视自我,才能触发改变。

    我有一个来访者,她的妈妈是一个非常焦虑的人,经常指责和打骂她,这给她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全感。可是,当她自己当了妈妈,有了女儿之后,她也经常指责自己女儿的种种不是。

    有一天她来跟我说:“你知道吗,有时候我羡慕我妈妈。我妈妈有很多问题,可她的人格是完整的。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都是别人有问题。可是这么多年,我读了很多书,受了很好的教育,我反而分裂成了两个人。

    一方面,我很像我妈妈,另一方面,我又很厌恶自己像她;一方面我不停地指责女儿,另一方面,我又在不停地指责,那个指责我女儿的自己。”

    我跟她说:

你跟你妈妈不同的地方,是有价值的。因为你有内省。反省并不轻松,它有时候还让人痛苦,可这正是改变的契机。

最后,我想给你讲一个故事。

据说,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的咨询室里放着一根三面柱。柱子的一面刻着“我很可怜”,另一面刻着“别人很可恶”,最后一面刻着“怎么办?”。

每次有来访者到他的咨询室里,他都会拿出他的三面柱,问来访者:“你选择谈什么呢?”

现在,如果你面前也有一根三面柱,我问你同样的问题,你会怎么选择呢?

本章小结

 改变,你一直都有选择。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没有选择呢?

 第一个原因是,你误认为只有你的选项足够理想,这才算有选择。如果你的选项不够好,那就是没有选择。

第二个原因是,逃避对自己的责任。

讨论对错的思维方式,它通常会假想一个施害者和一个受害者。

改变需要自省。改变需要勇气,但只有勇气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反省自己的能力。只有不断地审视自我,才能触发改变。

问题:

为什么我们常常立志要做出改变,却总是三天热度,最后无疾而终?推动改变的是我们的决心,我们的意志力,还是另有其它的力量?

    改变的三分钟热度,最后无疾而终,你要做这件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没有得到相应的反馈。    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改变不一定成功,所以当你心血来潮立志要做出改变时,改变所带来的效果不一定马上能够显现,所以坚持两天最终放弃。    拿早起这件事情来说,当看到别人早起运动、能量满满时,下定决定要改变现状,早起跑步,别人多年如一日的跑步,跑出了马拉松,而你坚持了几天脚疼、腿疼、早起太痛苦的感觉又重新来袭,然后就真的不早起了。    最终的原因就是一个正向反馈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最终推动我们改变的是一个正向的反馈机制,当你收获到改变所带来的的喜悦时,你会喜欢上这种感觉,而这种愉悦和喜欢推动着你继续正向改变。

    如果你有很多困惑,现在放到你面前三棱柱,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和以后怎么做?你会做如何选择?

    如果没有限制,我仍然会落入俗套,先是可恶的他人和可怜的自己,以后怎么做?仿佛是束手无策的,因为我认为决定权在别人手中。所以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束手无策,无能为力是人生的谎言。

    抱怨、吐槽都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寻求改变,如何改变现状,你现在的处境不用说太多,因为过去并没有多大意义,以后怎么做才能摆脱现状,往好的方向发展才是最终目的。所以我需要思考的是以后怎么做,我想要升级我的认知能力,提升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家庭更加和谐幸福。因为我这方面确实需要提升的地方还很多,我认知能力提升空间还很大,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中有些问题处理得不得当,所以我想要改变,想要提升。

    关于怎么做?学习是不二法门,所以每天进步一点点。

    讨论对错的思维方式,它通常会假想一个施害者和一个受害者。这个在群里经常性的讨论。说到关于对错的问题上,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总是把跟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推到对立面上,非对即错、非黑即白。我抱怨老公对孩子不够用心,抱怨工作环境不给力等等,都是把对方推到对立面上。比如跟老公在教育孩子上的分歧,是我们的认识有差异,沟通不到位,没有对我们认知中的差异,找出彼此更好的地方。而对工作环境的抱怨,一方面是为了自己没有达到理想结果找借口,另一方面是为完不成工作逃避责任。亮着都是把自己放到了受害者的位置,而把对方当成了加害者。所以对与错的思维模式竟然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在遇到问题,你还会经常性的说我错了,或者你错了吗?

    所以在学习本栏目的课程里,我希望得到以下方面的改变:个人认知能力的升级;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修阅读-01关于改变,你一直都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