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D28:为熊所啮喻、比种田喻、猕猴喻 - 草稿

为熊所啮喻:昔有父子,与伴共行。其子入林,为熊所啮,爪坏身体,困急出林,还至伴边。父见其子身体伤坏,怪问之言:“汝今何故被此疮害?”子报父言:“有一种物,身毛耽簇,来毁害我。”父执弓箭,往到林间,见一仙人,毛发深长,便欲射之。旁人语言:“何故射之?此人无害,当治有过。”世间愚人,亦复如是。为彼虽著法服无道行者之所骂辱,而滥害良善有德之人。喻如彼父,熊伤其子,而枉加神仙。

为彼虽著法服无道行者之所骂辱,而滥害良善有德之人。

孩子被熊所伤,然后看到长毛的便以为是仇人,为何别人看到神仙不会乱认仇人呢?说明父亲看到孩子受伤,自己进入了应激状态,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应激反应。

复习一下应激,父亲所受刺激属于社会性应激,生活中的很多事件都可能成为应激源。

应激的心身反应包括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的心理反应可以引起适度的皮层唤醒水平和情绪唤醒,注意力集中,思维敏锐和动机调整适宜。消极的心理反应常常是过度唤醒,通常会产生不良情绪,导致认知能力降低,甚至自我概念模糊。

应对是个体对因生活事件而出现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精神分析学说通过自我的无意识过程来探讨个体如何应付外界压力,认为在面临挫折或冲突时,个体会不自觉地运用防御机制来改变对现实的感知,从而维护理性的自我形象,使情绪得到调节,而不是客观地面对并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任何看上去不同寻常的反应,总有背后的生理基础,不存在谁比谁更聪明更高尚,只不过我们没有经历那人的人生。不存在谁更卑微谁更无耻,如果面对同样的身体内分泌状态、同样的家庭社会环境,他已经做得很好了。

比种田喻:昔有野人,来至田里,见好麦苗,生长郁茂,问麦主言:“云何能令是麦茂好?”其主答言:“平治其地,兼加粪水,故得如是。”彼人即便依法用之,即以水粪调和其田。下种于地,畏其自脚蹈地令坚,其麦不生。“我当坐一床上,使人舆之,于上散种,尔乃好耳。”即使四人,人擎一脚,至田散种。地坚逾甚,为人嗤笑。恐己二足,更增八足。凡夫之人,亦复如是。既修戒田,善芽将生,应当师溶,受行教诫,令法芽生。而反违犯,多作诸恶,便使戒芽不生。喻如彼人,畏其二足,倒加其八。

人生中有些遗憾是避不过去的,比如两只脚踩在田里播种会把翻松的土踩实,那是播种必须的。我们不能因为那件事不完美就不做,也不要为了弥补那个不完美而旁生事端,最终生出数倍的麻烦。比如要求孩子不惹事之类。李天一事件,当时就是看到被撞的人记录车牌,以为要讹诈自己家,冲昏头脑做出八只脚、八十只脚下田的事端。好吧,上网课的时候在钉钉上聊聊天我就忍了吧。

猕猴喻:昔有一猕猴,为大人所打,不能奈何,反怨小儿。凡夫愚人,亦复如是。先所瞋人,代谢不停,灭在过去。乃于相续后生之法,谓是前者,妄生瞋忿,毒恚弥深。如彼痴猴,为大人所打,反瞋小儿。

为大人所打,不能奈何,反怨小儿。这种发泄模式正是当下心理疾病发病率日趋升高的原因。甚至可以说,这种发泄模式是大多数人的正常状态。成年人在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就像为大人所打,承担了许多很多看不见的负能量。这些负能量必将顺着地位、话语权从高到低将能量释放下来,在单位是按职务排,回到家里就是对孩子,最终,青少年承担了整个社会的压力,成为整个社会的讨债者。

早上看到一段文字,正好分享在这里:

在美国,对孩子学业成就的最佳预测指标,就是家庭情绪的稳定性。家庭情绪稳定性大部分可被妻子的情绪所预测。简而言之:妻子情绪越稳定,家庭情绪就越稳定,孩子成绩也就越好。想要妻子情绪稳定的最好办法,就是丈夫宠爱她。生活在丈夫的宠爱中的女人,她的心是柔软的、温柔的、安定的,会宽容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会创造出一个愉悦温馨的家庭氛围。相反,一个长期忍受着丈夫的冷漠、埋怨、暴躁的女人,会把这些负面情绪都转嫁给家庭里的其他人,一个家将从此不得安宁,怨气重重。国外有句家喻户晓的谚语,“Happy wife happy life”。翻译成中文就是“老婆开心,生活舒心”。这句话应该成为每一位中国丈夫的座右铭。

也就是说,妻子成佛之前,丈夫还是要为避免妻子将压力转移给孩子做些事情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喻经》D28:为熊所啮喻、比种田喻、猕猴喻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