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即减轻负担,比如教师“减负”就是减轻教师过重的非教学任务负担。
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不是孤立的行业,它与社会各级各部门的许多工作紧密相连。因此,在这样的工作形势下难免造成教师要承担过重的工作负担,教学变成“副业”日渐明显,有的学校和领导成为“迎检专业户”也成为事实。
于是,今年(2020年)的“两会”上,教育部长陈宝生呼吁“把时间还给老师,给教师减负”。短短数月来,不少省份和地区出台了相应的“文件”,呼吁切实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回归于教育教学岗位,回归于课堂。
这些减负的“文件”中有“一律禁止与教育无关的活动以强制的方式施加于学校”等制度作为保障。我认为,这句话是模棱两可的,试问“什么活动与教育无关”?比如,因为扶贫检查工作中农户不会讲普通话,会影响检查人员的沟通,就让老师们“包保”到各村、各户进行为期1—3年不等的入户教育,这与“教育”有没有关系?教师“包保”档卡户,时时刻刻以入户整理材料、入户“指导”为己任,这与“教育”又有没有关系?
这些“文件”中也有明确:“要进入校园开展的活动必须经过教育部门审批方可推行”,我也试问“教育部门作为政府各级部门的下属单位,上级的活动不同意也得同意啊”,首先要承认的是各级各部门针对学校开展的活动或者说检查也似乎有很大的意义和必要性,是“政治任务”。
由此看来,为教师“减负”成为了“空口号”,负担不是越来越少,而是随着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项指标的产生,只会越来越多。说到底:丢了“教学主阵地”,都是形式主义惹的祸!在政绩、业绩面前,形式主义不根除,一切措施只不过是“安慰药”。
我这样讲,不是为了表明自己对“教师‘减负’不可能实现”的错误观点,更不是为了表明抵触各项教学之外工作任务的“决心”,而是要向一线同仁们摆明一个事实:教师负担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负担不减而增成为社会发展新趋向、新要求的“必需品”。
所以,期待从自我因素之外的“政策”引导、支撑来实现“减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错综复杂的。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唯一能做的便是“增加工作效率,抢夺工作时间”。
而要做到“有效甚至高效工作、争取更多的工作时间”,最可靠的途径便是“学习”!
我们不妨梳理一下作为教师所要承受的负担,以便厘清我们所能改变或者说所应改变的是什么。我认为教师负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家庭负担。
这是一个家庭必须要面对的“共同负担”,比如家庭成员多、家人生病、经济失衡等。减轻这一负担的方式只能靠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只能由教师及其家人一起来克服,有时,需要时间来解决。更多时候,也得接受现实,接纳命运。
第二,事务负担。
这是由学校安排了太多与教育教学没有直接关系的迎检、评估、填表等事务造成的。欲减轻这一负担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最最重视和期待的,但我们不妨设身处地想一想,上级安排这些“事务”我们是无法改变的。除了积极接受,我们能做的就是“增效”、“抢时间”,以便尽早回归“本职工作”。
第三,自我专业负担。
这是由于自身教育专业水平低,办事低效,费时,重复,甚至不能胜任工作等因素而形成的。
这是自我因素所造成的负担,这是自己能主宰的、能改变的负担。面对教师不可避免的三种负担,减去“自我专业负担”才是更现实、更需要重视的。
我毫不礼貌地断言,很多教师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往往习惯埋怨学生基础差、没有时间专心准备课程、没有更多的管理学生时间等客观因素,而不是反思自己专业能力低,不时刻警醒自身在学习上的懈怠和在专业成长上的停滞。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教育怪相油然而生——教书人不读书!
在我国教育教学质量评定机制有待改进的今天,面对无法通过成绩“考证”教师专业能力的现实,面对极度欠缺教育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的不公平性“结论”......一切的不良现象造成了一个阻碍教师学习的假象——教师不用学习,教师专业水平低,也可以优秀,因为优秀的考试成绩就摆在眼前。然后,教师专业水平比较高,课堂比较活跃,引领学生成长较多的老师,由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稍差,反而不优秀。于是,不用学习提升,“灌输”好知识给学生,让学生考个好成绩成为很多教师的“尚方宝剑”。
然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时代,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面对众多的事务、压力,不学习的教师变得束手无策,做事低效,用时过多,甚至面对安排的工作没有能力胜任,这样就显得“重上加重”,试问:何以减负?
俗话说:要做减法先做加法。所以,要想减去工作之负,从根本上来说,需要增加自己的负担,这个负担便是“不停地学习”。
如果说前两种负担我们无法避免的话,那么第三种负担是我们必须面对并且可以避免和改变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学生甲通过认真学习懂得三角形面积的各种计算方式,而学生乙则反之或者稍差一点。当他们面对老师布置的求三角形面积的各种练习时,甲没有负担,乙则有一定的负担。
或许我的“结论”有些片面,或者说看法让部分人讨厌,其实二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一直坚定地认为一切的负担来源于自我认知不足、能力偏差。很多时候,很多老师,不懂又不学,不学就更不懂,不懂就做得慢或者不会做,这才是带给他们更多负担根本原因。
就拿上一节课来说吧,爱学习的老师他们能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收集广泛的相关素材,研究众多的教学现象。这部分老师用一辈子来备课,也用一辈子来上课,所以经验充足,教学得心应手,教书育人对他们来说不是职业而是自己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不善于学习的老师们,教学过程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走一步看一步,永远重复着昨天的工作,自己疲倦,学生更疲倦,教书育人只不过是他们谋生方式罢了。
如此的心态,如此的不勤学善思,在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面对智能时代的教育改革,没有负担才怪呢。不仅仅会有负担,而且负担会越来越重,再不学习,面对信息时代的智能化教育,我们或许将寸步难行。
所以,“学习——成长、成长——学习”已经成为全社会工作、生活的最佳“法宝”,全民学习、全民阅读将成为社会的主流。
全国第十三届政协副秘书长、苏州大学博士、新教育实验发起人、2020年国际安徒生阅读奖获得者朱永新教授著有“三专”成长模式:“专业阅读”站在巨人的肩上前行,走得更远;“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上攀升,走得更高;“专业交往”站在集体的肩上飞翔,走得更长。我们要能够前行中顺利、攀升中竭力、飞翔中完美,就得不停地学习,阅读式学习、写作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我常常抽出空余时间“自费”到各地参加民间组织的学习活动,以此磨练自己,提升自己,“净化”自己。说心里话,每每学习回来我都有很大的落差,产生极大的悲观情绪。当别人在思考怎样读更好的书的时候,我们“落后地区”大部分教师读的意识都还没有;当别人想着怎么写好高质量文章是,我们“落后地区”大部分教师写的意识都没有;当别人在专业共同体中健康成长时,我们“落后地区”大部分教师还在我行我素。“减负”何等之艰难,发展何等之滞后?
唯有转变观念,唯有提高意识,唯有加强学习,前行的路才会多些方向,教育的负担才会向我们低头。
学习是一种信仰,读书是最美的姿态。让我们勤学善思,不停地读书、不停地写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反思。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做一名智能时代的合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