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角度,探討一下王陽明的心學

十五:可否谈谈王阳明?


答:王阳明的心学,学界很多学者把它错解为中国的唯心主义;如果你真正了解西方哲学,就知道它和唯心主义毫无关系。王阳明的心学完全是儒家经学经过佛教整顿后的一脉思路,就当时而言,主要是和朱熹的理学对抗。而朱熹、二程的宋明理学,其实和王阳明的心学一样,同是被佛教整顿过的儒家经学。


先秦时代的传统文化(除了老子以外),都是非逻辑文化(这是不精准的表达),没有宇宙观和逻辑观,所以,其行文方式叫微言大义,即直接宣布结论,而不在逻辑上予以证明。


佛学本身是极其华贵的、逻辑体系缜密的、哲学韵味最深厚的一门宗教,传入中国时,引起巨大轰动,令当时的中国文人惊叹为天学,在唐宋时期成为文人士大夫趋之若鹜的一门学说,并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成为国学“儒释道”三足鼎立之一足;

其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它填补了中国文化的两个空缺:1、缺乏宇宙论;2、缺乏逻辑论。


佛教对于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影响极大,其逻辑因明体系(佛教中的因明即逻辑)的渗透虽然没有使中国产生专门的逻辑学,但逻辑的韵味已渗入中国文人思脉中。逻辑学遵循思维经济原则(或奥卡姆剃刀原则),其最高成果就是达成理性逻辑中的“简一律”。


凡属真正理性化的思想系统,它一般都会运行在一条基本原理上,也就是说,你可以最终把它归结为一个极简约的概念序列,而且愈高深者就一定愈简约。倒是那些没有达到理想层面的粗浅想法,反见其头绪多端,含混芜杂。所以,牛顿的整个力学系统可以表达为一个方程式F=ma;爱因斯坦的基本思想可以用E=mc2予以阐明;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的巨著及其全部进化论学说可以归结为“自然选择”这样一个基本概念;而我在本书中所拟表述的宇宙总体物演法则归根结底也就是一条“递弱代偿原理”。(见《物演通论》第99章)而在宋明理学中,它表达为“理一分殊”,即用一个原理普解所有与之相关的具体问题。爱因斯坦毕其后半生都在追溯和探究有关综合物理学四大作用力的“统一场论”,虽然没有成功,却表明了他对人类思维规律的深刻理解。


佛学传入中国,其逻辑因明体系改造了中国的经学。所谓宋明理学,就是被逻辑因明体系整顿过的儒学:即把孔子分点讨论、没有逻辑关联的系统,变成一个逻辑体系,儒家学说转化为理学。王阳明和朱熹在这一点上完全相同,都受到佛学的严重影响。王阳明不过是在佛学的影响下从儒学的另一个偏角反驳朱熹,即二者之间的学术争论不过是使用着同样的思想工具,站在儒家经学的框架内进行的不同立场的辩驳。


因此,王阳明的心学绝不是西方认识论的“唯心主义”,只是儒学的另类表达而已,和西方哲学没任何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在王阳明的学说上无法发展出新知、成为中国文化新的增长点的原因。


从人类思想史而言,王阳明的心学没有任何重大的学术和思想价值,虽然其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理念曾覆盖东亚文化区,包括中国和日本,中国的曾国藩、日本明治维新的一批人都受到王阳明思想的影响,所以在中国和日本的政治实务史上对王阳明心学给予较高评价。这是务虚和务实评价体系的区别。

你可能感兴趣的:(從哲學角度,探討一下王陽明的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