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人真正的“归宿”,并非生老病死,而是达到这种境界

01

《金刚经》中有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人世间所有的万事万物,都不过是虚幻而已。不管是我们看得见的虚体,还是摸得着的实物,都将会悄然而逝,刹那永恒。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最为重要的,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生老病死”之事儿。

古人早有言:“死生亦大事矣。”

生存,那是上天赋予了我们生命,让我们以智慧的姿态去拥抱这个世界,感悟这百年的人生。

而死去,则是人肉体的机能已然耗尽,可灵魂却仍旧存在。可以说,死亡,是另一种方式的新生。

生老病死,自古以来便被人们认为是人之最后的“归宿”。为何?因为没有人能避免这必然的自然规律的发生。

就连佛也说,人生有八苦,其中的四苦便是“生老病死”。

但是,这所谓的生老病死真的是人之最后的归宿吗?并非如此。

佛说,超脱于世的,是内心的顿悟,是明心正意。

生老病死,不过是我们所看到的,现实的,而又虚拟的存在罢了。当你能领悟生死之智慧时,便会发现,生不过是偶然,死不过是必然。

02

曾有这么一个故事。

霜雪覆盖天地,又是一年隆冬季。寺庙中的植物凋零了不少,以往一片盎然的生机,却被如今刺骨严寒的死寂所替代。

看到这番景象,小徒弟感到悲伤,他摸了摸那凋零的花,感慨道:“这,难道就是死亡吗?”

带着疑惑,他走到大堂里面找到了老师傅,便问他:“师傅,我发现堂外的一切都凋零了,可我还是不明白,既然注定要死,为何它们还要生呢?

听到这番话后,老师傅不禁震了一震,他思索了一会,回答道:“我今年八十岁了,过多几年,也许就跟这花草无异了。可是,虽然一切事物的外在都会消亡,可它们的灵魂却会永存。

小徒弟依旧是不解,疑问道:“师傅,难道说生死就是这世间万物的归宿吗?”

师傅摇了摇头,说道:“生死这是自然的定律,是无法改变的现实存在。可我们,却不一定要纠结于生死,当我们的觉悟到了一定的境界时,自然会超脱生死,达到圆满的归宿。”

“所谓悲喜交集。人世间的一切,喜便是生,而悲便是死。当人不悲不喜,谈笑自如,内心淡然时,那么悲喜,就不会困扰在人之内心当中。”

“生死,不过是一个过程。而顿悟,才是归宿。”

03

在《水浒传》中,鲁智深功成身退后,便回到寺庙中修行,再也不理会凡尘俗事。

在一天晚上,他在房间中打坐,只听到钱塘江上的潮水在翻涌。潮水声让他想起了这辈子的所作所为,一幕幕曾经的画面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过了一会,他感慨道:“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在顿悟之后,鲁智深便坐化圆寂了,没有痛苦,也没有悲伤,只有欣喜和欢愉。

其实,他所言的“今日方知我是我”便是一种超脱生死的智慧的体现。

为何这么说呢?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间的平凡人,自然要经历生死,这是谁都不可避免的。可是,这难道说是相同的人生结果吗?

并非如此。有些人,他们过着纸迷金醉,肮脏邪恶的生活,连人生的方向都不知道。那么,又怎么可能有好的智慧觉悟和结局呢?

有些人,他们虽然劳苦一生,也没有享受什么,可他们却有着内心的满足和方向,明白自己是什么人。如此,他们也就能修得好的结果。

所谓好的结果,并非说让你大富大贵,也并非说让你来世有权有势,而是说你明白你是谁,收获内心的满足,无愧于心,那便足够了。

04

生老病死,与其说这是一种悲哀,不如说这是人修行过程中的历练。

可以说,我们这辈子都走在修行的道路上,只不过是我们不知道罢了。

有些人会认为,我们又不是什么和尚,又不是什么道士,怎么会修行呢?

其实,这跟人自身是什么身份是没有任何的关联的。因为人活一世,你所失去的,所得到的,都会带给你不一样的体会和感受。

这,便是一种无休止的修行。

而生老病死,只不过是我们修行中的一个较为“沉重”的部分而已。当你能够超脱于“沉重”时,那么你将能收获到智慧。

到底,什么才是人最后的归宿呢?那就是人之“心”。

心,便是人之归宿。这无常的世间,这无常的宇宙,都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的存在而已。而你的心,却能囊括其中,存世俗而不世俗。

人活一世,当心变得平静淡然,不惧生死之后,那么你的归宿,便会化为世间的智慧,佛前的莲花,人心的信仰,内心的超脱。

文/舒山有鹿

你可能感兴趣的:(佛说:人真正的“归宿”,并非生老病死,而是达到这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