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六(5)班9.15

              给口罩找个家

      后疫情时代,孩子们还是要戴着口罩上下学的。可是,上课的时候为了发言方便,口罩又一定是拿下来的。摘下来的口罩怎么办?讲究点儿的孩子呢,把口罩套个小塑料袋,再放在书包里;剩下不讲究的那些孩子,就往往是看心情——窝成一团,往裤兜里一塞,往桌肚一塞,往书包深处一塞;再有的连收都懒得收的孩子,就直接撇在课桌上,要么被穿堂风一吹就飘到了地下,要么就上课的时候随手拿起来捏来捏去……

      怎么想,存放口罩都是个大问题。我去万能的淘宝搜收纳工具,意外地发现有口罩夹这种“神器”,也不贵,干脆买了一大把,一人送一个当礼物。早上上完《语文园地》,正好雨后潮湿,孩子们出不了门。大课间我们做一会拼音的拼写练习,就开始分发口罩夹。

      有那心灵手巧的,自己看我演示完,稍作琢磨也就会了。更多的孩子还没掌握到窍门,就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开始琢磨口罩的叠法。







      我的叠法是先把长边折短,再把两边合起来,最后捆上口罩绳。晓雨发现了正确解法,有理有据地跟我解释:“先折成细长条,再对折长边。这样就不会出现两边对不齐的情况啦!”再一问,班里不少孩子无师自通地选择了这样的方法。

      我是个做事按部就班,实在不会变通的人。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时常像这样让我折服。


                  开班会

       今天的班会课主题是《勿忘国耻》,由张老师主讲。

       按我一向的班会风格,大概就是准备一个很精美的ppt,讲讲历史,再讲讲一些值得纪念的英雄。张老师今天也照例准备了一个简单的ppt,不过,他并不太借助上面的内容,而是先问孩子“九·一八”是什么日子,发现班里只有祚熙一个人能回答出来,其他人都是在插科打诨地瞎猜的时候,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跟孩子们解释这段历史上。

       旁听的我,发现张老师讲话有一个特点:不但说话的声音大,在每句话之间停顿得时间也足够长,这样能给孩子们一个思考的空间。

       不过,孩子们开了六年的班会,这是经历过第六年同样主题的班会了,然而在他们心里似乎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忘了前阵子看到的哪本书上提到过的,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是这样的,到了某年某个特定的时间点就把班会开一开,孩子们只听,听完没实践,到第二年再开的时候,还是没什么深刻的印象。就这样传统节日、特定纪念日、传统节气,每年无尽循环下去。我们的德育教育,到底有多少又是无效的呢?

       突然很想针对班会的内容去给孩子们试着布置实践作业。这周末,我打算让孩子们自己去查一查关于“九·一八”的历史文献和对应影音资料,或文章或手抄报,真正落在笔端和心里一点儿什么,让他们从班会的倾听者真正变成参与者。

      我今天坐在讲台旁侧我的专座上,面对着孩子们听课。自己上课的时候,就算很注意,由于又要说话,又要控场,还要时时提醒明显不遵守纪律的孩子,实在很难留心到每一个孩子的状态。这样只是静静地听,就能把全班的状态尽收眼底。整场听下来,我发现孩子们的纪律性还是不错的,能做一个比较好的倾听者。

      也有那么三五个同学在上课的时候在桌肚里摸索点什么,我绕到他们背后去看,果然又是彩泥。最近孩子们迷上了这些,课间玩玩就算了,上课的时候,桌上也总是放着各式各样的纸飞机和彩泥作品。正好班会结束,再给孩子们定规矩:暂时不反对带,但是课间或者午休时玩过必须收到书包里,如果上课时间这些玩具出现在书包以外的地方,一律没收。

       注意是有选择性的。一个色彩鲜艳的玩具放在桌上,眼神余光扫过去,一旦被吸引,伸手过去拿起来玩一玩简直是太顺理成章的事。所以,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学习区域不放过多与学习无关的事物,文具也不要挑过于花哨不实用的,这是提升自己专注力的小秘诀。

你可能感兴趣的:(乘风破浪的六(5)班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