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苑教育 云飞
2021年10月15日,观摩了潍坊博苑婴幼园的IC班,孩子的年龄从15个月到36个月不等。其中,孩子们的户外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于涉足托育领域不久的老师、园长来说,这么小的宝宝开展户外活动,不免会有很多疑问。再加上很多在商业体内开设早教的机构,有意无意的宣传,弱化户外活动的重要性,本文想就此做一些讨论——
户外活动对儿童有什么影响?对于0-3岁的孩子,户外活动是必须的么?早教中心、婴幼园、IC班应当怎样开展户外活动?强度怎么把握?这么小的孩子们能进行哪些项目?组织中需要注意什么?...
这次潍坊婴幼园IC班级的户外活动观摩,不仅对婴幼园有启发,对幼儿园和家庭同样有启发——我们是否低估了孩子们的能力?我们给孩子们设置的户外活动是否足够且合理?
户外活动,不是可有可无
充分的户外活动,对于0-3岁阶段的孩子太重要了,无论是身体发育,还是智力发展,它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场地条件限制、商业模式的影响、教学组织难度的压力、安全的考虑等诸多因素,户外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被严重忽略了。很多0-3的机构,包括家庭中,给予孩子的户外活动,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严重不足。
第一,户外活动,利于身体发育
足够的光照,是骨骼生长的必要条件;足够的运动量,能促进大肌肉、小肌肉的发育,促进心肺功能发展;同时,体能消耗又会刺激食欲,促进营养吸收。在幼儿园、婴幼园中最直观的感受是,有足够活动量的孩子,吃得多,睡的香,得病少,身体壮。
所以,与其使劲喂饭、强制午睡、补这补那,不如多带孩子们去操场上跑步、攀爬、蹦跳,增加运动量。
第二,户外活动,利于运动能力发展与感觉统合
相比于室内活动,户外的活动项目更多,挑战性更大,对于儿童的大肢体动作的发展,有着明显的益处。有足够户外活动的孩子,其运动能力、身体协调性、自我保护能力,都明显优于”宅男宅女“。
此外,户外活动还是最好的感统训练——各种地形、各种器具、各种运动,都需要多感官协调配合。很大程度上,近年感统失调孩子比例的明显增加,原因之一就是城市化生活带来的影响,孩子们室内活动过多,户外活动不足。
户外活动,尤其是在自然地貌上进行的户外活动,非常有利于儿童的感官发育与感觉统合。户外是天然的感统训练教室。
第三,户外活动,利于智能发展
儿童早期的智力与认知发展,与两件事情密切相关,第一,丰富的感官刺激;第二,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即俗称手眼协调练习。相比于静态的课程,运动更能刺激大脑神经网络的发展。运动对于新神经元细胞的产生、新神经链接(突触)的建立有着神奇的功效。
有研究表明,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婴幼儿往往更聪明,认知发展水平高。可以说,运动是最好的大脑智力开发活动。
不仅是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认知能力也同样受到运动的影响。有一项针对中小学生认知能力的研究,把孩子分成两组,一组早晨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另一组不运动,对比两组孩子上午的学习效率,并进行认知测验,发现运动组明显优于不运动组。
第四,户外活动,利于情绪稳定与专注
有着丰富元素的户外环境,可以说是最好的蒙氏教室,而天地万物则是最好的蒙氏教具。
户外活动对孩子有着天然的引力。对教师而言,不存在如何激发孩子兴趣的困扰,孩子们对户外的兴趣和专注是天生的。教师要做的,是要组织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户外活动的强度适合、难度适合。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有充足户外活动的孩子,情绪更稳定。当孩子们的精力得以充分释放的时候,这种专注与情绪的稳定,会延续到户外活动之后。
近年来,随着抑郁、狂躁、焦虑等病症的频发,心理疾病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很多研究发现,运动对于心理疾病有重要的疗愈作用,运动疗法成为很多心理疾病的正式治疗方案。相比于药物治疗,运动疗法最大的优点是复发率低,且没有副作用。
以上分析表明,户外运动,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0-6岁必须保障的重要教育活动。对于0-3岁的儿童更是如此,户外场地与足够的运动量,必不可少。
如何组织户外活动?
组织良好的户外活动,有这样几个要素:
第一,要有足够的运动量和一定的难度
很多园所虽然有户外活动,但过于小心谨慎,各种排队,各种慢吞吞。这一点要向潍坊博苑学习,要相信孩子们的潜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充分利用地形和器具,跑道、环廊、起伏、坡道、小桥、攀爬、翻越,增加孩子们的有效运动时间,提升难度,提高运动效率。
不仅是孩子,老师也要和孩子一起,跑起来、跳起来,带动孩子们一起达到足够的运动量。
第二,既有自由的奔跑,也有有规则的运动
首先,户外活动要有自主活动时间,让孩子有自主选择、自主制定规则、自主进行游戏的机会。
其次,利用地面线、简单器具、水池道路、平衡车赛道、空中环廊等等地形和设施,设计有规则的活动,让孩子体验有约束的运动,体验自主遵守规则,这有助于常规的形成。
第三,合理的保护
孩子在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方面的潜力,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因此,要相信孩子们能保护好自己。教师既要对潜在危险有敏锐的意识,做好选点站位,又要给予足够的放手空间,让孩子们去自己尝试、增加经验。
老师应当如何对孩子进行保护?正确的做法是:靠近,但不接触——当我们意识到有潜在危险时,要站在很近的位置,伸手但不接触孩子。让孩子自己练习找到平衡。因为成人一旦介入,孩子反而不容易掌握运动要领。
在户外活动中,危险更多发生在伙伴相互之间,推搡、拥挤、拉拽和干扰,这才是需要教师特别注意的。怎样避免这种来自伙伴之间的危险呢?功夫在事前,帮助孩子在内心装下他人,才是最好的防护。
如果之前在班级里,我们很好的开展了优雅与礼仪的教育,帮助孩子们内化了“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的原则,那么,在面对复杂有挑战的活动时,孩子们的安全就得到了最大的保护。
第四,户外不仅有运动
户外还是最大的感官区和科学文化区。
户外活动,是一场丰盛的感官之旅,孩子能触摸到泥土、石头、沙子、水、树木、花草,看到蓝天、白云、雨雪、树影、水纹,闻到花香、雨后的湿润空气,听到鸟叫、风声....
户外活动,还有大量关于科学文化的内容:土壤、天气、节气、植被、动物...可以在种植区观察小麦、地瓜、西红柿、葡萄;可以创设小株盆栽,让IC的孩子参与观察和照顾植物的机会;可以观察水池中的鱼和乌龟;在食物制备中也可以为院子里的鸡鸭鹅、小兔子、美洲雁、孔雀准备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