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260天,12.8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60天

原文阅读:

12.8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kuò)犹犬羊之鞟。”

译文讲解:

棘子成说:“君子有其美好品质也就罢了,要那些文饰有什么用呢?”子贡说:“真遗憾,先生您竟然这样来解释君子。马都追不上人的舌头。文采就像本质,本质就像文采,都同样重要。去掉了毛的虎皮、豹皮,就像去掉了毛的狗皮、羊皮一样。”

启发思考:

        这一章重点讲文质关系。棘子成是卫国大夫,他反对当时文胜的流弊,说“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他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行了,根本不需要外表的文采。他强调质朴的重要性并不错,但他否认文彩的作用,把文和质绝对对立起来看,这就有问题了。

        孔门学说显然并不赞成只要质不要文、或重质轻文的观点。孔子主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如果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有点粗野,而文采多于朴实,又显得虚浮,只有文质兼备,才称得上是君子。

        子贡深得孔子之道,强调了文质兼备的观点。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本质与文采同等重要,不管丢掉哪一方面,顾此失彼,都会失去它的本来意义。

        对于一个人修养品质而言,质指的是他的质地与品性,具体而言,指是否具有忠、孝、仁、义、诚、信、敬等品质。而这些质则要通过恰当的行为表现出来。规定行为之宜的就是文,也就是礼。如果质多于文,就是只有情感而没有礼的节制,那么一个人就会显得粗野。相反,如果一个人在礼节上过于讲究,而其实并没有礼所要求的道德情感在里面,那么这个人就是浮夸、虚伪的。因此,“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相当,才能称得上君子。

        文看似不重要,其实这个外在形式也规范了人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是把内在的美外在化的具体表现,也非常重要。这两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顺便说一句,子贡的这句“驷不及舌”,也就是我们现在“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对于文质关系的理解,除了以上对应于个人修身之文质关系外,还有社会层面和文学表达层面等的不同理解。

      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讲,社会之尚文与尚质表现出不同的治世准则与社会风貌。文指形式、内容上相对复杂的社会形态,质是指形式、内容上相对单纯、粗略的社会形态。就其社会整体性来说,文之为治道是社会礼乐制度的完善,质之为治道是指王者重民之生养与品性,而不尚以繁复之礼仪加于百姓。而所谓文家与质家,并不是说文家重文而不尚质,或者说质家尚质而无文,乃是指文家先文而后质,质家先务于质而后文。

        在文学表达层面,对于源出孔子“文质彬彬”说的文质关系主要有两层理解:一是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这是普遍的看法;二是指华丽文采与质实文风的差异。刘勰在《文心雕龙》的主要观点认为,一是性情决定文质,即情决定采,“文质”均指文采;二是反对“华实过乎淫侈”,反对“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的过度文采,主张华实相胜,衔华佩实。

        关于文质关系,看似非常复杂,不过,孔子和弟子们的核心思想依然秉持着中庸之道,我们在学习思考和践行中,也要努力在不同的层面和情境中去寻找文与质的平衡。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260天,12.8文犹质也,质犹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