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总结:《自私的基因》精读第五、六、七章

姓名:崔宝荣

日期:2020/02/08

一、读书摘要 :(用一段话概括这三章内容 )

        这三章从“不会赶尽杀绝”的进犯行为、主动帮助自身复制品和节制生育以避免消耗群体资源这三点看似利他主义的行为谈起,再次重申:基因所表现的一切利他行为,都是出自自私的目的——留对手活路是出于进化的稳定性策略考虑;帮助自身复制品是为了符合“好的基因”的标准,在基因库中占有一席之地;节制生育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它们现有子女的存活数。

二、阅读的新知和感想:思维导图(或文字总结)

        新知:好的基因的标准是具备建造高效能的生存机器(躯体)的能力,即它能够和它必须与之长期共同生活于一系列个体内的其余基因和谐共存,相互补充。不把对手赶尽杀绝并非出于利他,只因并无明显好处,不利于基因本身的稳定繁衍。生育太多子女的个体要受到惩罚,不是由于整个种群要走向灭绝,而是仅仅由于它们自己的子女能存活下来的越来越少。

感想:

      1.合作不是为了共赢,是为了先要保证“我赢”,共赢不过是顺带得到的结果,不是目的,然而为了保障“我赢”这个目的能够达成,必须保证“共赢”这个局面的稳定。

    2.优生(少生)是为了优育,要实现要尽可能多地繁衍,得先实现尽可能强壮地(保证存活)繁衍,对人类社会而言,这个存活不仅是指肉身,更指文化教育的传承。越穷越要生,越生越处于生物链的底层,不得翻身。

三、思考题 :(根据问题讨论:1、作者的论点、论据及思考;2、作者的这些观点与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1.都说父母之爱是最无私的,从基因的角度如何看待父母之爱?

      “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基因为了传承自身,操纵父母必须爱子女,这不过是近亲利他行为的一种特殊情况——第一个理由是虽然子女和同胞兄弟姐妹的亲缘指数一样,但“肯定性”不同,肯定谁是兄弟姐妹不如肯定谁是子女来得容易;第二个理由是父母年龄较大,生活能力较强,更能为下一代提供帮助;第三个理由是不出意外,子女永远比父母年轻,预期寿命比父母长,更值得投资。

      “养儿为防老”,想都不要想,活着就要为孩子付出,这是生物本能。除了动物性,人类还有社会性,还有人性,只有人类社会才提倡“孝道”,才把自然界中寥寥无几的“羔羊跪乳”、“乌鸦反哺”提取出作为我们学习、反思的教材。

2.利他行为的本质是什么?

        利他行为的本质是利己,是生存、壮大、繁衍、传承自身。

        利他是为了利己,利他才能利己——利他不是美德,是最好的生存发展策略。

3.一切为了生存的自私的基因为什么要促使它的生存机器进行计划生育呢?

        为了保证存活数量。繁殖是一件代价太过昂贵的事情——对母亲来说尤其如此。如果母亲将有限的食物和精力资源分给太多子女,结果养育的子女反而更少,所以不能贪多。每对父母所能搜集到的食物和其他资源的总量,是决定它们能够抚养多少子女的限制性因素,父母必须在生育和抚养之间进行合理的平衡。

        进行计划生育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现有子女的存活数。对人类社会而言,这个存活不仅是指肉身,更指文化教育的传承。越穷越要生,越生越处于生物链的底层,不得翻身。少生优生、少育优育,才能保证资源的丰富和基因的强健。所以,少生优育不是政策要求,是优秀的个体的自我需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总结:《自私的基因》精读第五、六、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