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
----那悠长悠长的绝美孤独
多年以后,面对镜中苍老的自己,我将会回想起第一次打开《百年孤独》,第一次走进马孔多的那个阳光柔美的遥远的下午。
如果你读过《百年孤独》,那么你必然会明白,我这开篇的第一句,是多么深情和动人的致敬。致敬我手里的这本惊世之作,致敬她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致敬他笔下绝美又绝世的孤独。
这本书很早之前就来到我的手上,因为我知道她的重量,一定会对我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一直没有舍得随便读读。今年开篇,便是重新翻开她,坐下用心地认真地读懂她。想象之中而又意料之外的,她把我深深地震撼和冲击。并且第一次地,在合上书之后,马上再次打开又重新读了一遍,那种对她的喜欢和沉迷,让我无比感恩世上有这种书存在着。为了表示我的挚爱和尊敬,我决定用一篇认真的文字来描绘我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与君共享。
读《百年孤独》,让我多次停顿在某一段落,反反复复品读和嚼味。也让我读到某一句话,放下书眺望窗外,散发悠长悠长的遥远的思索。关于人类的诞生和发展、关于爱、关于选择、关于本性、关于痛苦与欢乐,关于情。关于宇宙和世界的过去和未来、关于人们穿梭的千千万万的百年、关于世代的印记、关于我,和你。关于,人类永恒的孤独。
有时候会突然的会心一笑,笑写字的人天真的美好;有时候会不由自主的流下眼泪,然后就很想坐在那哭一小会儿,哭人生的悲欢与聚散离合;有时候被一种魔幻的爱情画面迷住,心动于人们在“爱”的面前,那些情不自禁和不知所措。我经常会看到双手发麻,心被揪着,好像我刚刚经历了一场惊悚奇幻的悬疑小说。不,不是的,她是一位作家心里的全部世界,她也是一个小小的微型世界或地球。她太深刻,太深刻。
这是一本引起我最多最多深刻长久思考的小说,除此之外,还有尼采的书曾引领我这样长久而孤寂绵延的思酌。那些哲思从一个入口切入,持续地一步步地不断探寻人心灵深处的答案。但加西亚·马尔克斯只是好像给你讲了一个故事,他好像什么也没说,什么答案也没留下,而这个家族的长长的故事,却回答了一切。
我们先从书的本身内容给我的感受讲起(具体故事不会剧透,一两句也剧透不来的)。
《百年孤独》讲的是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人生,还有他们家族世世代代生存的“马孔多”发生的一系列神奇的故事。360页,七代人的故事都讲完。每一代是如何找到自我,如何养育子孙,直到最后一代如何回忆家族历史。那个小镇上的兴衰荣辱、起起落落、波澜坎坷,如何像一幅长卷一般揉进一位老人的眼里,守护那不容篡改的记忆,那百年来不变的家族情爱与伤痛如何成为灰尘之中跨越世纪的秘密,还有,家族中永恒不变亘古常新的名字和永恒不变亘古常新的孤独。
读过两遍之后,我发觉真的需要一些“会读”这本书,才能领悟她真正的动人:
一、书中吸引我的,首先是那些跨越时空的写法。比如书的开篇第一句:“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就这第一句,已经让我震动。一句话,从现在串起过去和未来。一句话,我反复了好几遍,然后让自己进入了人物里。
二、其次吸引我的,就是书中关于人物的描写。每次读到一个人物的出场,或描写他/她专属的一个人生画面时,那文字如艺术雕塑般精雕细琢,瞬间那画面就出现在你眼前,瞬间让你看见了那个人物,鲜活生动孤独而灿烂的站在你面前。
读人物片段时,经常让我想起《红楼梦》,在我读过有限的书籍里,只有《红楼梦》给我留下了这种极度深刻的印象。那些对人物特征的描写,哪怕是全书几百个人物,也能让你对他一见难忘的刻画,简直入骨。语言运用极美。
摘一段:“这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尽管声音也因犹疑时断时续。双手颤抖仿佛质疑着事物的真实存在,但仍可以明显看出,他来自另一个世界。来自那个人们可以安睡并且拥有记忆的世界。
来访者看出了他的故作,感觉到自己已经被遗忘。那不是心中暂时的尚可补救的遗忘,而是另一种更残酷且不可逆转的遗忘。”
三、那些人物描写总是伴着她的生命轨迹和无法言说的命运感,而那些场景的描写也如上帝刻画岁月一般,刻画着当时的氛围和即将带来的家族命运。而且不会忘了,文字的美,同样深深吸引着我。
例如一小段:“即使到了这步田地,奥雷里亚诺和费尔南达也从未分享孤独,仍然各行其是,各自打扫房间,任凭蛛网落雪般笼在玫瑰枝头,又在梁上垂丝,绕四壁飘絮。”
四、除了跨越时空的写法、人物和场景的极致刻画,让我着迷的还有作者关于人类命运的担忧,和无限的哲学思考,关于宇宙中的时间与空间的那些精巧的语言。
“这不仅仅是因为她已年迈力竭,还因为整个家在一夜之间进入了暮年。”
“原来时间也会失误和出现意外,并因此迸裂,在某个房间里留下永恒的断片。”
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魔幻感。所谓的魔幻现实,就是用写实的手法写现实中的魔幻。书里那一些像是神话像是寓言一样的场景和故事发生,都让你那一刻完全相信那就应该是此刻的结局,而不是神话。最重要的,我每次都从那些魔幻之处里感受到,这都是作者有根源的讲述,不是他要故意玄幻,而是他想告诉我们的一个个早就存在的秘密。
六、最让人沉浸其中的,是马尔克斯这个长长的关于孤独的故事,和由故事引发的人类由来与命运的思考。还有他百转千回的讲故事的方式,尤其增添了小说的魅力。
七、我认为全书拥有一个极其庞大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她好像是一部微缩的《人类简史》,从小小的“马孔多”看到整个拉美的历史、整个世界和整个人类的历史。小镇如一个微缩的宇宙和小小的世界,如此真实而细致地人类命运的记录和描写。那些缺陷、那些污垢、那些不伦不羁的情感、那些“人”的放纵与克制,那些人类对自身无止境的探寻和研究,一代代接连下去,绵延不绝的永生永世的孤独。似乎什么都存在,又似乎一切追寻都是空。
合上书,让我不禁想起《红楼梦》里的最后一段话:“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八、同时,因为这个大大的家族故事如《红楼》里一样,世代延伸,所以每一代会出现全新的人物,但马尔克斯在此处,把好几代人都起了同样的名字。但让我很惊讶的是,我竟没有用笔画什么族谱,只是纯粹沉浸故事之中,竟一丝都没扰乱对人物的认知和理解。
回头看族谱图的时候,竟然每一个人是谁、一生最重要做了什么、妻子是谁、情人是谁、孩子叫什么,最后都是什么结局,我竟然都一一记得,没有一丝混淆。对于记性非常差的我来说,这是完全惊呆我自己的事情。我沉浸其中,单纯的因为它是一部从故事到讲故事的方式、到语言、到文采、到根植于现实的不突兀又能触动你的魔幻感,每一处都引人入胜,每一个人物性格都那么鲜明、真实,哪怕他做了看起来毫无理由的做法也是那么可以理解和相信。有如当年读红楼的相似感觉。
这些同样的名字和人物,引起了我无穷无尽的思考。为什么很多男性一定要同样的名字? 这看似无止尽的重复,是怎样重复的投胎转世?又是怎样命运的承袭?
这一条线下来,仿佛是没有变化的这些东西,但是在整个岁月的变迁中,支离破碎。
而家族的女性却永远在那里,接纳领受了一代又一代男人从外面带回来的挫折、悲哀、伤害。
这是一个马尔克斯的神奇世界,是他自己的“红楼一梦”,他精神里很多年塑起来的童话王国。但是他告诉我们,童话就是最真实的人生,又美好绚烂又残忍孤独,又温暖伟大又血腥寂寥。这就是他说给我的童话和故事,这就是他讲给我们的真实的人的世界。
合上书,我脑袋里产生很多疑问,对此我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个人思考和答案探索:
一、个人思考:“他脑子的魔幻是怎么来的? ”
我总是觉得,写书之人,无论写的是小说还是诗歌,这些文字都在透露着他的真实内心和真实经历。上面我提到,这些魔幻感的写作和想象,带给我一种有根有源的真实感。
我合上书在想,加西亚·马尔克斯到底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经历了怎样的童年时光? 到底是什么形成了他的那些想象,书中哪些是他自己的影子? 于是,带着这些疑问,我去特意学习了解了一下,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人生经历。
在他的一本书《活着为了讲述》中,他回忆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叙述说小时候父母不在身边,他被外公外婆带大,这些童年是影响他魔幻现实写作风格最重要的因素。
20世纪拉丁美洲大部分时间都是内战中度过,外公是一位老革命者。老兵,在马尔克斯眼里,只有两种活着的方式,前半段是战争,后半段是等待。于是外公养成习惯:用战争和死亡看待和标记自己的生命,他人生的尺度,就是战争。
而外婆,则给他不同的时间感。小时候他住在加勒比海的大房子,像小野马一样乱跑。外婆告诉他,我们身边游走着灵魂,活人不可以扰动死人,让他不要到处跑。
他在回忆录中说“我始终战胜不了独处的恐惧,更别提独自在黑暗中待着,我知道根源在哪儿,夜里,外婆的幻想和预感会成真。如今我已年过七旬,还会在梦里隐约瞥见走廊上茉莉花的炙热和昏暗卧室里的幽灵。”
个人思考:魔幻现实主义之所以在拉丁美洲形成,与其深厚而复杂的民族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时的拉美就像一个亡灵的孤岛,这样的环境在一个小孩心中,深刻无法抹灭。
和往常的书不一样,开头就会告诉你这个世界没有边界,《百年孤独》,在长达一百年的历史里,布恩迪亚上校不断回想起面对行刑队时的画面,以及面对行刑队时所回想的过去的事。
在这些回忆中,死去的人变成幽灵,幽灵再次死掉,又变成另外一度的幽灵,于是它变成一种永恒的存在,在永恒中穿插着死亡,这是外婆世界中循环不止,永远没有尽头的孤独。
外公与外婆的时间交错,让《百年孤独》的底色渐渐成型,同时也带我们回到那个尚未除魅的世界中去。这个世界的名字,就叫做:马孔多。
二、个人思考:“他自己如何看待魔幻呢?”
我在他的回忆录中了解到,马尔克斯说: “虚幻只是粉饰现实的一种工具,归根结底,创造的源泉永远是现实。不以现实为依据,最令人厌恶。”
他只是用魔幻的事情,表现小镇愚昧麻木的生活。别忘了,现实是落脚点,也是最终目的。
关于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影响了很多作家。也是很多中国作家的启蒙。
中国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借鉴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诞生了莫言、贾平凹、余华等极具时代特性的作家。出现了一些含有魔幻现实性质的电影。
个人思考:“当现实被一个更大的现实吞并时,只有借助魔幻的力量才能看到被吞并的现实本身。”
读完这本书后,我在自己的本子上写:
“想象力就像是参天大树的枝丫和叶子,它们不断向外延绵生长,直到天的尽头,但是一定要记得,它们是有根的。”
三、个人思考:关于不可改变的孤独的命运。
书中说:“当所有人都在挣扎着试图摆脱命运,然而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想要摆脱命运的每一个决定,最终都阴差阳错地促成了预言的实现。”
马尔克斯和卡夫卡一样,用极其悲观的故事告诉你:我们的一生,我们的痛苦,我们的奋斗,我们的挣扎都是徒劳。命中注定只能被自己无法控制的欲望牵引着,一步步召唤废墟。
但是,但是,马尔克斯写了这部《百年孤独》,永恒的铭刻了拉美的历史、人类的历史和孤独的历史。
他走过战乱、走过废墟、走过荒芜,充满悲伤、充满绝望,充满孤独,可是也充满了悲观者的希望。就像当初的尼采一样。
他们做了世纪命运的寓言者,却也自己做了寓言的破坏与终结者。他们站在上帝的地方,看见了人类本身,却又站在人类本身,看见了未来的希望。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诺贝尔的获奖词结尾说:“也是在像今天这样一个场合里,我的导师福克纳在这个大厅里说过:'我拒绝接受人类末日的说法。'他在三十二年前拒绝接受这一世界灾难的说法,如今它仅仅是纯属科学判断上的一种可能。假若我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便感到不配占据他曾占据的这一讲坛。面对这个出人意外,从人类史看似乎是乌托邦的现实,我们作为寓言的创造者,想念这一切是可能的;
我们感到有权利相信:着手创造一种与这种乌托邦相反的现实还为时不晚,到那时,任何人无权决定他人的生活或死亡的方式;到那时,爱情将成为千真万确的现实,幸福将成为可能;到那时,那些命中注定成为百年孤独的家族,将最终得到在地球上永远生存的第二次机会。”
最后分享一段话:
“即使以为自己的感情干涸的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
无论走到哪里,都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2020.08.26 原创作者: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