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思想实验雏形

(出门在外,纯手打,并非正规文章,见谅)

经济学家从阿罗德布鲁证券的一般均衡模型推导出诸如CAPM之类的定价模型。经济学家又是从什么推导出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理论的呢?是希克斯,是瓦尔拉斯。而他们的理论又是从亚当斯密以及大卫李嘉图的理论衍生而来。

主流经济学的知识图谱很清晰。

如果要搞新政治经济学,我们就需要返回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时代,去重新分析经济学的逻辑基础。经济学的逻辑基础有一些最为根本的东西需要重新思考与反思:主要体现在两个世纪前的边际效用学派有关主观边际效用论的论述是否有其永恒的必然的逻辑基础,还是特定环境下的人类心理状态,还是某种更大框架下人类心理状态的一个侧面?如果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那么逻辑基础的问题就算得到了解决。

再运用最新的数学工具,进行最为严格的数学推理。

那么新政治经济学就算有了开头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从capm一路回溯,从阿罗,德布鲁,萨缪尔森,到希克斯,再到瓦尔拉斯为代表的边际效用学派。

我现在很关心经济学逻辑基础的问题,主观效用价值论站得住脚吗?经济学的逻辑基础有什么重大突破没有?我对主观效用价值论持保留意见。

汪丁丁的简要证明:1)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始终无法找到局部均衡的存在性证明,因为马歇尔深知他需要证明一切市场里的均衡同时存在。可是,他去世之后二十年,才有了角谷不动点定理,然后,阿罗和纳什,分别运用角谷不动点定理证明了一般均衡和纳什均衡的存在性定理。也就是说,马歇尔自己的经济学没有逻辑基础;2)局部均衡存在性的逻辑基础是一般均衡存在性定理。但是,如何从一般均衡状态再推演出每一个市场里的供求曲线呢,这是至今无法解决的问题。故而,经济学还没有逻辑基础。

针对上面这个问题。

我最近思考结果如下:做一个思想实验,如果这世界是一片空白,你处于绝对的无知之幕之中,你不知道关于你自己和这世界的一切信息。那么摆在你面前有一件商品,你会如何评估测算它的“价值”?

你连自己的主观效用都不知道,你不知道自己的偏好,也不知道它的价格等等一切信息。这时空白处告诉了一件重要信息,这件商品作为物品是如何被制造加工出来的,从最基础的“原初状态”被加工成现在样子的全部流程。这时你就可以通过复杂的计算出它的“价值”了。这是绝对无知的特殊条件下的情况。可以视为完美经济学理论最简单条件下的情形。

而现实世界并不是这个样子的,你拥有认知能力,或充足或部分的信息,你拥有对世界和自己的认知和体验。而人类认知的边界就是人类所有个体的认知和体验的总和,绝对不会超过它。

于是我们可以构造一个样本空间,人类个体有限,偏好是依照其个体差异作为随机变量而随机分布,但不会超过人类认知和体验的总和。那么每个人类个体对同一件商品的主观效用评价就会构成一个概率分布。每一个人类个体认知和体验作为随机变量与最终效用评价构成一一映射的关系。

那么按照无知之幕的原理,如果每一个人都拥有全部人类的认知和体验的总和,那么这时的条件就类似于无知之幕下的情形了,因为所有人都一样。最终所有人类个体对同一件商品的效用评价经过量化后会是同一个“数值”。

我们可以把现在的经济学理论看成是人类从无知之幕到“全知全能”之间的经济学阐释的进化过渡阶段。

而恰恰每一个人都不一样,我们既不是绝对无知,也不是绝对有知,所以我们发明了现在的经济学,现在的经济学只是某种完美经济学理论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阐释,理论上的完美经济学(目前并不存在,以后不好说)应该是可以通过通过计算每一个人的认知和感官体验(心理学)去得到其个体对每一件商品的主观效用,而不必依赖于市场体制。市场体制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特定历史阶段的特殊产物,是人类无力进行完美经济计算下的“将就能用”的替代性体制。

All the theories are wrong, but some are useful。

长远看,经济学理论错了,我们知道存在一个完美的经济学理论,但是我们现在不知道它的具体内涵,只能将就用目前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济学思想实验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