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第八章未经思考的已知02

3、针对唤起的未经思考的已知而工作

投射性认同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防御机制,也是一种非言语沟通的模式,是一个把自己不能忍受的部分投射到对方的过程。

投射性认同本质上是婴儿与心理发育比较原始的成人在内心的幻想,这些幻想使他们可以用某种方式把自己的一部分重新放置到别人那里。

克莱因认为纯粹属于内在的现象,其实是属于人际关系的:我们所有人——从出生开始——其实都会在别人的体验中唤起我们不能或不愿意成人的属于自己的体验

关于这一点我有深刻的体验,我对L老师唤起的投射性认同充满了焦虑,我觉察了一下这跟L老师讲话充满了焦虑感和权威感有关。这间接激活了我父亲对我讲话的方式——生硬的充满了不容质疑 的方式。而我对朱老师的讲话方式感觉到疗愈,是因为他像极了我爷爷的模式,虽也认真,但是他是和蔼的,充满共情的,低调的而真诚的。随着我觉察的深入,我开始接纳我的父亲,也就接纳了L老师。可以和而不同。

投射性认同是患者跟治疗师之间最重要的互动方式:

第一,它是双向的事实;

第二,作为治疗师,我们一定要多加小心,不要过度假设我们感觉是患者在我们身上唤起,只是属于患者。通常人们都需要一个挂钩,才能把帽子挂上去。

现在看来,内在状态从婴儿传递给父母,以及从患者传递给治疗师,主要是通过身体对身体的媒介进行沟通。可以说,我们看到了什么,就成为什么当我们在他人身上看见情绪我们就会从自己内在感受到这些情绪

大约这就是感同身受的来源吧。

在面部表情的现象学和心理生理学方面,全球杰出的研究者PAUL发现,面部肌肉反应不仅表达情绪,而且还能激活情绪。当我们有意地假设面部表情与某种特定的情绪有关,我们的生理和大脑激活的墨水也会改变,以确保一致。PAUL的研究加上模仿研究,提示了其实我们常常拥有进入他人的状态的途径,无论我们选择与否。因此,当我们无意识的和不自觉地复制了另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我们也会在内部准备好产生一种情绪反应,对那个人的情绪体验进行共鸣、配合,或者保持一致

关于这一点,我有深刻的体验,这好像来自于一种敏锐的察言观色。因为小时候家里关系糟糕吗,我特别不愿意待在家里,于是我就调整自己的情绪,可以进入别人家里面,很容易跟他们的环境融为一体。

我也在思考原来的模式,我初中时就给女生当男闺蜜,就是情感发达,谈谈情还可以,但是没有担当,没有主心骨,什么都需要找别人商量,听我妈的。

现在我有了独立思考能力了,靠自己决策,有了说服力了。

你可以称其为投射性认同或者非言语沟通,事实是患者会从我们内在激活对他们体验的共振

在这里重要的一点,也是互为主体性和关系取向心理治疗的核心:要想获知患者不能用言语表达的,我们必须要把频率调整到自己的主观体验上

要接收到患者非言语的沟通,我们必须学习识别他们从我们内在引起的回响

4、针对具身的未经思考的已知而工作

如果心理治疗是要尽量为患者的体验留出空间的话,我们便不能把身体排除在外。如果“谈话治疗”只是讲话的脑袋之间的对话,那么它会严重地缺乏包纳性和整合性身体感觉往往是情绪的基底: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身体上感觉到的,就是情绪上感受到的

在心理治疗中,是身体对身体的沟通为口语对话提供了具有唤起作用的潜台词。实际上身体经常接收和传递未曾或者不能用言语表达的潜台词。

身体是个人意义的地理。要明白这些意义,我们需要给躯体自我留出一个空间,既要注意患者身体所表达的,也要注意他与自己身体的关系。

在理想的状态下,我们患者的反应能够让他们的体验和觉知得到深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第八章未经思考的已知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