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不给别人添麻烦”更好的教育方式,是“你能给他人什么帮助”

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

藤幼儿园是日本一所有名的幼儿园,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说到,这所幼儿园的教室门,被设计成孩子随手无法关上的样子,这样的话,离门近的孩子会觉得冷,没关好门的孩子就会再次回来把门关好。校长表示,他们通过这种设计来教育孩子,要在意他人的感受,不能给他人造成麻烦。

图片发自App

在日本人的价值观中,“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一个人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这看起来似乎是为他人着想的表现,但是,这也让日本人极其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过度压抑自己的情绪。

来自日本国际广播电台的一位家长,就表示出了对这种教育方式的担忧,他说,他会担心在日本的学校中,孩子的个性被扼杀,找不到真正的自己,也找不到未来的方向。

图片发自App

有数据表明,日本人在遇到挫折时,往往不愿跟朋友诉苦,而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这种看似自律实则自虐的思维方式,也许是日本自杀率常年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为他人着想,本是一种美德,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在孩子的教育中,过度强调“不给别人添麻烦”,怕给他人造成负担,那么,这对我们的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伤害。

“不给别人添麻烦”让孩子养成“讨好型人格”

日本一桥大学被誉为是“亚洲的哈佛”,能够进入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是人中龙凤。一桥大学商学系经营组的一位F同学,是这样谈到父亲对他的教育:

我的父亲总是教育我“不要造成别人的困扰”、“多为别人着想”。在非常强调“不可以造成别人困扰”的教育之下,养成我总是为他人着想的习惯,却让我的性格变得消极。

这位F同学所说的消极的性格,在心理学上,叫做讨好型(或迎合型)人格,是指为了迎合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和需求的人格形态。造成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给他人造成困扰”的思维方式。

图片发自App

有人说,讨好型人格是源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善良,可是,这种善良,是以自己的委曲求全为代价的。马东在《奇葩大会》中曾提到,“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作为父母,当我们不断地强调“不要给他人造成麻烦”时,也许正在把孩子推向负能量的深渊。

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为他人着想时,到底该怎么说才恰当呢?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这两位妈妈的做法。

两位妈妈带着孩子一前一后走在马路上,这时路边有一个乞丐在乞讨,两个孩子都是第一次见到乞丐,很好奇,于是就都停了下来。

图片发自App

一个孩子问道,“妈妈,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他的妈妈悄悄地告诉他,因为这个人小时候不好好读书,所以长大以后找不到工作,只能在街边乞讨。

另外一个孩子,也向自己的妈妈投去了询问的目光,他的妈妈对他说,“孩子,你以后要好好读书,要帮助这些人,让他们都能有自己的工作。”

第一位妈妈的说法没有错,但很显然,第二位妈妈教育孩子“你要对他人有帮助”的方法,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比“不给别人添麻烦”更好的教育方式,是“你要对他人有帮助”

日本作家金武贵,对200多位精英学生的家庭教育,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其中,一位应庆义塾大学医学系的学生,在谈到他的家庭教育时,是这样说的:

我很感谢我的父母,比起教育孩子“不要变成造成别人困扰的人”,他们选择教导我“要以成为对他人有帮助的人为目标”。就如同很多领导者的共通点是“对他人有帮助”。
图片发自App

“你要对他人有帮助”这句话,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对于教育孩子来说,却比“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积极得多。

在《一流的教养》一书中,作者提到,总是强调不要造成别人困扰,会让孩子变得畏畏缩缩。这样的孩子,在迈入社会后,可能会有3个不良的后果。

1.忽略自己的真实感受,过度迎合和讨好他人。

著名青年作家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中就曾袒露自己的心声,直言在面对与自己截然不同的声音时,由于害怕让别人不高兴,而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

图片发自App

可是,刻意的讨好和迎合,却让她倍感压抑。她越来越在意别人对她的评价,面对他人的种种不合理的要求,她也因为无法拒绝,而越来越没有原则和底线。

2.在面对困难时,“不给别人造成困扰”的人,往往会担忧自己的求助会给他人带来负担,因此总是默默地一个人承受所有痛苦,给自己很大的心理压力,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抑郁症、自杀等后果。

3.遇到挑战时,他们会退缩,会把“不想麻烦别人”,当做是自己不作为的借口。

图片发自App

而被教育“你要对他人有所帮助”的孩子们,他们会怎样呢?

1.他们长大后,常常对他人施以援手,能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有着很强的同理心。因此,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不会羞于向他人诉苦和求助。

2.他们以“成为对别人有帮助的人”为目标,不怕麻烦,不断地帮助别人,这样的人,遇事不会给自己找借口,而是主动寻找解决事情的方法。这种强大行动力和自主性,恰恰是成为优秀领导者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3.当他们帮助了别人之后,这些人会记住他们的善意,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会用自己的方式给他们回馈,在未来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这些人也会施以援手。帮助别人,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投资。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开始创业之前,对英语非常感兴趣。那时的他,常去西湖练口语,因为在那里常常会遇到外国人。马云15岁那年,在西湖边结识了一名澳大利亚少年莫利,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图片发自App

莫利回国后,两人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莫利邀请马云去澳大利亚游玩,可马云无法负担出国的花费,拒绝了他的邀请。莫利的父母得知了马云的贫困,就主动资助了200澳元给马云,作为他出国游学的资金,而这次去澳大利亚的机会,开拓了马云的眼界,也改变了他人生的走向。回国后,马云就辞去了教师的工作,开始了他创业的旅途。

马云获得成功后,为了表示对莫利一家的感谢,就在莫利的家乡,以莫利的名义设立了专项奖学金,金额高达2000万美元,马云和莫利的友情,也一直延续了下来。

我们不难发现,包括马云在内的很多名人,在一些发言和致辞中,总是花费很多时间,感谢给自己提供过帮助的人。而帮助过这些名人的人,他们会觉得这些帮助对自己来说是麻烦吗?当然不会,他们非但不会觉得麻烦,反而会感到光荣和喜悦。

图片发自App

人是群居动物,“不给别人添麻烦”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适当的要求孩子考虑他人的感受是必要的,但是,过度强调孩子“不可以造成他人困扰”,只会让孩子变得畏手畏脚、缺乏自信、沉默寡言、随波逐流。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比“不给别人添麻烦”更好的教育方式,是“你能给他人什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