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今天辛苦了,过来聊聊天吧~


前段时间临近放假,那两天我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并打算先往家里寄去一些,一顿捣鼓后,被我拿来打包的纸箱子已经盈箱溢箧。

令我有些惊讶的是,其中很大一部分空间是被各类书籍占去的。

其实想想也不奇怪,在很久之前,我就有了买书的习惯。

但关于我是从何时开始、又是怎么喜欢上阅读的,我却是很难回忆起来。



我一直都认为,阅读是件极好的事,读书能让人走遍世界任何角落,体验到各异的酸甜苦辣。

恰巧最近在b站看到一段余华的采访视频。余华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他用近38年的写作生涯,记录下了时代的挣扎,想来我在长篇小说这一面的启蒙好似就是他写的《许三观卖血记》。

在采访中,他说:“好的文学作品都会对一个人留下印象的,都会对他产生一些影响。”


这让我想起,作家三毛也写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但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社会越来越信息化,知识、故事都被处理成了一个短小精悍的内容,出现在我们的手机app里,知识被简化变成了视频,变成了头条,及时推送到了你的眼前,导致我们的书籍的需求越来越小。

很多人的知识储备量的巅峰似乎就是停留在学生时代,离开了校园,没有人逼迫着学习,没有考试的压力,就再也不主动读书了,这就有些物极必反了。

读书跟考试,很多人在心里,为前者画了一个箭头指向后者,关于这点其实我觉得还挺冤的;

假设真的有时光机,回去问问鲁迅、郁达夫创作的时候,是为了应付这些考试吗?


我觉得肯定不是,他们肯定是对一些事物有所感触,然后记录、抒发出来;

反观来讲,我们进行阅读其实就是为了体验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或者说看一些别人更深层次的感想。


我记得看过一个董卿的采访,当她说自己每天睡前要进行一个小时阅读的时候,主持人显得十分的震惊,他们都好奇她是怎么坚持下去的的?

但如果你说:“我每天都要在睡前进行一个小时的运动”,也许这个主持人就不会感到奇怪了,因为要保持身材嘛,保持身材在如今很普罗大众,但是保持大脑的阅读量却变得十分珍贵,不知不觉阅读在很多人的眼中,竟变成了一个需要坚持的事情。



如果有人问我:“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都忘记了,你说这样的阅读究竟有什么意义?”

我想我会回答他:“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你读过的书其实早已融进你的骨血,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

有人说,书读多了,自然就能读懂世道人心;也有人说,书,是看世界的路。我想喜欢读书的人大多是认同这两句话的,但读书最终目的,并不是“用”,而是读书本身。

就说到这吧,我要继续肝毕设去了。哦对,差点忘了说,最后我并没有把所有的书都寄了回去,而是选择留下了一本《文心》,一本简单易读,同时也不失风采的文学启蒙书,希望它能让我找回一些读书的热诚吧。


这里是“树与井”

W/X号同名关注看更多感性文字。

一个在嘈杂世界里无所事事的声音。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