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鸟育儿笔记:“妈妈,同学们都不喜欢我,我该怎么办?”

去年的某一天,我娃回家特别不开心。经过耐心询问,才发现这孩子遇到了自己的“人生苦恼”——同学们都不喜欢我,我该怎么办?

我大为吃惊,这孩子是怎么啦?

于是我让娃拿出纸笔,把她觉得不喜欢自己的同学,以及不喜欢的表现,还有她认为喜欢自己的同学,以及他们的表现,一一罗列写了下来。

我娃回想了3个她自己觉得还算合得来的同学,然后我和她一起梳理了,为这几个同学喜欢我娃的表现。一共写了5条:

1、愿意和我说话;

2、愿意借东西给我;

3、我摔倒了她会主动扶我起来,愿意主动帮助我;

4、他不背后说我的坏话;

5、愿意教我做作业;

对于不喜欢自己的行为,我娃总结的很快,而且数量也明显比“喜欢自己的行为”多。一共有如下几条:

1、对我不礼貌;

2、说我坏话;

3、侮辱我;

4、不尊敬我;

5、冤枉我;

6、向老师打我小报告;

7、对我翻白眼,吐舌头;

8、学我说话;

写完后,然后我开始一条一条地问她。

对于具体的行为,比如“对我翻白眼”“学我说话”这样的行为,我就问她:这个行为谁做过?什么时候做的?对于不那么具体的行为,比如“他不尊重我”“他侮辱我”这样的,我就问她:你觉得“侮辱”是什么意思?怎么做算是侮辱?

结果一圈问下来,我算弄明白了,这娃所说的“好多同学都不喜欢我”,其实也就3个孩子,其中一个还是“起哄的”(“起哄的”是我娃的原话)。而不尊重、侮辱、不友好这些词汇,都是因为上次解决“被欺负”事件我跟她提到的一些词汇。“侮辱”“不尊重”这些词汇背后具体表现是什么呢?其实还是“翻白眼”“学自己说话”这样一些细节。除了这些,另外还有一些是我娃自己多想出来的,比如“和老师打我小报告”,经过一番具体的询问,最后她自己也说“好像没人打我小报告。”

这一圈问完,梳理分析结束,我娃状态明显好多了。我最后跟她做了一个小总结。

“通过这个事情,妈妈想跟你说三个东西:

第一,你看我们列的,和你相处熟悉的孩子,喜欢你的不喜欢你的,也就差不多10个同学对不对?而且喜欢你的有差不多5个,不喜欢你的说来说去就那两个对不对?所以你之前说的‘大部分同学不喜欢你’是完全错误的想法。其实他们只是和你不熟悉,你们虽然在一个班,知道他们长什么样,叫什么名字,但其实你们基本上平时都不说话的对吗?但不说话不代表他不喜欢你哦。你看大街上那么多人,那些不和你说话的人,都是因为不喜欢你才不和你说话吗?肯定不是呀。所以,很多同学不是不喜欢你,只是和你不那么熟悉啊。

第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欢的人和不那么喜欢的人对不对(现在想想,这里不提“人”,用“东西”会比较好一点)?你看啊,即使是那两个你觉得不喜欢你的同学,他们也没有说从不愿意和你讲话呀。那个爱翻人白眼的女同学,她是什么时候会翻其他人白眼的呢?是不是那些同学干了啥调皮的事情?我告诉你哈,以前你妈妈上学的时候,上课的时候有调皮的男生会上课讲话,作为好学生的你妈妈,也会瞪他一眼。我并不是讨厌他,而是觉得上课讲话这种行为太不好了,影响自己还影响别人。所以你看,有时候我们在某个时候说讨厌,并不是讨厌这个人,而是这个人在做的那件事比较让人讨厌。

第三,那个向你翻白眼、学你说话、冤枉你的同学,有这样的行为是她做的不好。但她是不是以前经常这么做,现在已经很少这么做啦?每个同学都会犯错误,以前是他犯错误了,现在他不那么做了,我们是不是要原谅他。你刚刚也说早就原谅他了。所以呀,以前发生的事情,我们就不要再去想他了,因为人都是会变的呀。你看你,你也在进步,你进步了,不好的习惯改正了,还会有谁向你翻白眼,说不喜欢你呢?”

总结复盘一下:这一番确认的过程,我做了4件事:

1、具象化,去还原孩子在学校的事实场景。我娃一开始只说了一个她的感受和她的总结想法,这时候我其实并不知道事情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也就没有办法从成人的角度来做理性的判断。如果只是听到孩子说什么然后就简单直接地下一个结论,这样可能还帮不到孩子。

2、具体化,去还原孩子的想法和认知。在这次的沟通中,我发现我娃提到了好些非常抽象的词汇,比如尊重、侮辱等,其实她并不理解这些词到底代表啥意思,但是她会学着和大人一样去用,所以当她用这些词汇表达的时候,我知道,她其实并没有完全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所以作为家长,就需要引导他,用具象化的事情事件,去了解她到底想说什么,具体指的到底是什么?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无非就是事情本身——她认为的事情本身——她所看到的事情本身带给她的感受到底是什么——她的想法到底是什么。

3、帮助孩子看到她的“我以为”和事实本来的样子。其实不仅是孩子,很多成人也一样,我们都是“自我中心者”,发生了一件小事,就会立马条件反射一样,快快地得出结论。而我娃她因为受到过某一两个孩子的排挤,她就会放大了觉得其他同学都不喜欢自己。这孩子是敏感型的,在安全感不足的时候放大事情的真相,这是必然的。 就好比这一次,她会认为同学不和自己说话就是不喜欢自己,但其实并不是这样。还有他会觉得其他不喜欢自己的同学就会向老师打小报告,很有可能,她还在关注老师对她的态度变化,如果某一天和某位同学有矛盾后,老师无意间刚好又因为她的走神点了一下她的名字,估计她可能就会把这两件事联系到了一起。所以我们就需要让她慢慢地理解这一点。

4、调整孩子的认知。我感觉是两方面的调整。

(1)调整她的极端认知。感觉这么大的孩子,非黑即白的东西很多。不和我说话就是不喜欢我,不借我东西就是喜欢我。所以得让她知道,事情远不是只有对错黑白,还有其他项;

(2)调整她的负向认知。同样一件事,有些孩子会丝毫不在意,但有些孩子却可能会一直藏在心里面。我娃属于后者,如果放在心里的这件事,她和不好的东西建立起联系,那就糟糕了。对于“打小报告”这件事,我和我娃做了一个小分析,什么样才算打小报告?把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告诉妈妈,这算不算打小报告?值日生记录那些调皮学生的不好行为,然后交给老师,这算不算打小报告?还有有同学被欺负了,他报告给老师,这算不算打小报告? 我娃都摇摇头。所以我说,那如果哪一天,你上课的时候发呆,要抄写作业的时候你在找东西,然后值日生告诉了老师,这算不算打小报告?“不算”“所以啊,你看,有时候‘打小报告’还不是一件坏事呢,说不定那位向老师报告的人还帮助了那位调皮的同学呢,帮助他上课认真听讲对不对?”我娃认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虫虫鸟育儿笔记:“妈妈,同学们都不喜欢我,我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