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李松蔚老师《李松蔚认知16讲》

第二章第七节,分享课程里面一个有趣的故事:

(“我们假设有一辆自行车。骑了一段,这个自行车的轮胎坏了,我们送到修车铺,换了一个轮胎。好,你会觉得这辆自行车还是原来的自行车吗?

后来它的脚踏板坏了,我们再换一副脚踏板。但这辆自行车还是这辆自行车。后来我们又换了一下链条。再后来,我们又换了一副座椅……

你可能已经明白我的意思了,总而言之,我们可以把一切零件全都换一遍,换到最后,我们会说:这辆自行车还是这辆自行车。

但是假如从一开始,我们直接拿到换上去的这些零件,把它组装成一辆自行车,你肯定会判断:这是一辆新的自行车,它跟我们原来的自行车明明白白是两辆。

谁要是说,这辆车就是那辆车,你肯定会以为他脑子出毛病了。

但这种情况跟之前的情况有什么差别呢?为什么之前就会觉得是同一辆?

差别就在于我们认识的过程。如果一点一点地改变,我们认识的过程中就会保留一定的连续性。即使这个东西在一点点发展,改变,甚至变成截然不同的东西,但在我们的思维里还是会认为,这个东西一直是原来的东西。

这背后涉及到发展观,就是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当时读完这个故事有点迷糊,后来多读了几遍才发现原来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我看待事物一直是以静态思维去看待和思考的,可是事物都会发展的,可能是往好的方面发展也可能是往坏的方面发展,也可能是没有变化,其实没有变化也是一种发展。我需要去认识到这背后的发展规律,比如去年种花,去年买了10个水培的风信子{像洋葱一样),刚买回来的前15天花很快的生根了,看的我是欣喜无比;可是15天以后它就没有什么动静了,根也不长芽也不发,我一度的以为它死掉了,我就把它放在阳台没有搭理它;可是过了一个月它居然开花了,我当时非常的震惊!现在再回过头去看这个事情,才发现原来是我不了解水培风信子的发展过程,那一个月它在积蓄力量为开花做准备,其实它的芽已经发了只是我看不到而已,误以为它已经掉了。

分享两句金句“有生命的对象,变是常态,除非你做了什么它在会不变。”“这节课的核心是告诉你。做事要有技巧,不要使蛮力,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李松蔚老师《李松蔚认知16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