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公开课的反思

    昨天,讲了一堂道德与法治的公开课。整个流程完全是按我预设来的,环节也比较完整,该讲的知识点也讲了,该补充的知识也拓展了,该练的题也做了。而且,整堂课时间的把握也做得很好。总之,在我看来,我的这堂课实在挑不出毛病了。

    事实上,又哪有什么完美的课,你严重的没毛病或许恰恰是你的最大毛病。这一点,在随后的评课环节中,就暴露了出来。

    有老师评价我这堂课就像一场知识充分的讲座,而不像一堂课的样子。因为,整堂课中,就只是老师自己在讲台上卖力表演,而本该是演员之一的学生却统统成为了观众。这就是整堂课的最大问题,师与生之间缺少互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几乎没有得到发挥。

    这点确实如此,我也很认同。其实,关于学生的问题,我也有过思考,但得出的结论是不行。为什么呢?虽然班上人少,但这几个学生在课上反而更加沉默了。问一个问题基本没人回应,即使回应,声音也很小。这让我更加不信任学生,在考虑教学环节时就会不自觉地把他们给剔除在外,将他们看成累赘,以致授课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漏洞。

    评课老师给出的建议是“试着去相信学生”,主动引导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话语权,这样再去看看效果,那肯定会不一样。我决定尝试一番。

    一堂课本就该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动态过程,只有动起来,教师才会有充分的课堂表现,学生才能够激活自己的思维,在相互成就中,共同创造一堂无限接近完美的课。而当一堂课变成了只是老师口若悬河地讲,那这堂课就成了一滩死水,无论老师的学识再丰富,最后也只能感动自己,却感动不了学生。

    试着相信学生,让课堂活起来。这就是我对这次公开课的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堂公开课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