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避语言癌?

“语言癌”这个词语,也许已被多数人熟知,而孤陋寡闻的我,对它却很陌生。

请原谅我的好奇,为了弄懂它的意思,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看完后才真正了解到了什么是语言癌。

语言癌是指在口语或书面表达上普遍存在用法不当的现象,和语病的差异在于语癌不一定不合语法规则,相反可能解释得更为明晰。

普遍的“语言癌”现象

“语言癌”是指在写作或言谈中存在的不合逻辑、冗词赘句、词不达意等现象,包含过度使用“基本上”“其实”“我们”“然后”等不必要的词语,它的涵盖范围超越我们常说的“语病”。

“语病”是指语言文字里存在措词不当或不合逻辑的毛病,造成语句意义模糊。

有专家认为“语言癌”的破坏性,也绝对不可低估。

我们不可否认,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汉语之美,除了因四声而形成的“音乐美”之外,还在于它表情达意上的简练、顺畅。况且,还有许多“自以为是”的表述,根本就是一种错误表达,完全不符合汉语的运用规范。

如果任“语言癌”肆意蔓延、扩散,美丽的汉语会遭到何种程度的破坏,是无法想象的。

纯朴的言语,有利于形成纯朴实干的社会风尚,浮夸的言语,会让社会刮起浮夸虚假的歪风。

学者在文章中运用“陌生化”的表述,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言语表达,是社会生活的镜子,能折射出社会生活的信息。

普遍人认为,似乎长一点的句子,听起来较为委婉、温顺、礼貌,但一旦敷衍开去,不分场合,这种语言的癌细胞不断增生,扩散到媒体、大众口中,也入侵到标语、告示及平面媒体里,从口语内化为文字语法,这就令人担忧了。

怎样避免语言癌?

根本上治疗“语言癌”:多读与多思考

原本简明扼要的句子,因为不直接说清楚或是基于其他考量而将句子拉长,显得冗赘而有点失焦,让人一头雾水。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里充满了赘字、虚字、跳跃等语法错误,还有很多新的外来语等现象。

有趣的是,在这样看似错误百出的语言世界里,我们几乎不会误解对方的意思,显然“正确性”不是语言沟通的必要条件。如果能达到沟通目的,语法、逻辑不通或是没有修辞美感,其影响并不大。

这样冗赘、跳跃的情形在说话,口语表达时可以,但在写作文字表达时,则会产生沟通困难。

“说话”依赖听觉,说与听两者之间的沟通是通过语言来完成。通过语言沟通时,往往脸部表情、肢体动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协助说与听的双方对于意义的理解。

人类的语言可繁可简,没有绝对正确的标准,有的是相对正确的用法。因此,“语言癌”似乎是社会中必然出现的时代产物。

“语言癌”具体表现

1语法包含词法、句法、文法

2是修辞:让语言文字更形象化、更鲜明的装饰方法

3是逻辑:思路脉络,如果要从语言学、章法结构学等理论来分析“语言癌”的问题,它已经是更细致的学术研究范畴了。

和文字相比,语言的变化性更大。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语言中会有新的元素加入或旧的语汇消亡,所以,有些人认为口语的“语言癌”不是病。

文学是文字最深邃、最艺术化的呈现,所以,文学作品成了经典的同义词。这点从我们过去的教育里可以看得出来,教文学成了语文课现场的共同语言。但是,我们发现,读了许多文学作品后,我们不见得有良好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是学习任何语言都该拥有的基本能力,而这个基本能力就是“听、说、读、写”。

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这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

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加上电视、网络推波助澜,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

台湾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

中文在现实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比比皆是。

但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要形成说优雅语言的“雅风”,也就养成说人话的习惯,也称通俗易懂的语言。

一要精准,二要生动,三要雅致,人人以此要求自己,并蔚然成风,才会感染到青少年。

毕竟,对语言最大的影响,是社会文化,它不但存在于媒体之中,还存在于人际之间,无孔不入,深入肌理。

有人说:打造健康环保的“绿色语言环境”。

不断挖掘健康新生词语,并及时输入浩瀚的语言知识河海,丰富语言宝库。

在我们平时写作中,难免会出现语言癌,但是如果一篇千字文的文章里,出现了百分之20的语言病句,那么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肯定不成文,也没有人会欣赏,所以从现在开始,要从我做起,时刻检测自己,尽量避免使用生癖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方式,写岀更好的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规避语言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