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瓷

耀州陶瓷烧造技艺申报世遗产的建议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陶瓷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伟大创造。耀州窑是中国古代名窑,在中国陶瓷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北方青瓷的代表窑场,和北方的定窑系、钧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以及南方的龙泉青瓷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共同组成代表中国陶瓷的“六大窑系"。

      一、耀州瓷烧造简述及新形势下的历史变迁

      耀州窑在东晋以前就有烧造,这点可见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在黄堡镇刻立的《德应侯碑》。唐代时期,政治清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稳定、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这些对耀州窑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黄堡窑厂卓然兴起。唐三彩是耀州窑唐代烧制的主要品种之一。耀州窑出土的三彩器,包括人物(俑)、动物、日用器皿、随葬器皿、建筑构件和建筑模型等。造型优美,形体准确,质地坚实,釉色斑斓凝练,色彩绚丽,装饰手法包括剔、刻、堆、贴、划等多种技法,配以融溶的多色釉彩,显得雍容华贵,富丽堂皇。


      1972年出土于黄堡窑址一座唐代墓葬中的“唐代黑釉塔式瓷罐”是黑瓷中的稀有珍品。它集中体现了唐代耀州窑的造型、装饰、制作。烧成工艺的最高成就,属国家一级文物。在黄堡窑址发新的三彩龙头套饰是目前我国首次在窑址中发现的唐三彩套兽。黄堡窑址发现的唐三彩龙买套饰和大量琉璃瓦,说明耀州窑在唐代就与宫廷有密切的联系,是烧造宫廷高级建材的重要基地。琉璃瓦是目前陕西省发现的最早实物资料,同时它的发现也为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琉璃瓦找到了始烧地。

      黄堡窑从“晋永和林”传烧窑甄陶之术,到唐代全面探索的创烧时期,黄堡窑经历了烧制白瓷、黑瓷、茶叶末釉等多品种阶段,最后发展到烧制青釉瓷。初期的青瓷釉色青灰到了唐代晚期,陶工改进原料淘洗工艺,器胎上加饰化妆土,使得青瓷质量大大提高。青瓷烧制成功和生产工艺的探索,为五代和宋代青瓷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以后,黄堡改属耀州管辖,至此,黄堡窑场在文献记录中被称之为耀州窑。

      晚唐时期,黄堡窑吸收了南方越窑先进的制瓷技艺,泥料淘洗日趋精细,青瓷质量日渐提高,五代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青瓷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瓷器制品以淡青和灰青为主,并有天青釉瓷,釉色莹润、淡雅,造型优美、精巧、轻盈,多在器物外部剔刻覆莲纹,形成浅浮雕的艺术效果,或在碗、盘的内部用尖而韧的竹器刻划适合的团菊纹或变形花草纹饰,线条纤细、圆滑,似行云流水,流畅自如。所烧造的青瓷无论胎、釉、造型、装饰都属上乘,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可和越窑秘色青瓷相媲美,“官”字款青瓷的发现,证明早在五代时期,耀瓷就被官府或宫廷选中,将耀州窑烧造贡瓷的历史提前了一个多世纪。

        北宋时期的黄堡窑因为隶属耀州被称之为“耀州窑”。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耀州土产有石脂、青石、生华原”,为耀州窑烧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时在黄堡漆水河沿岸,从镇西南的凤凰沟到镇西北的瓷土产地泥池,延漆水河两岸10多平方公里的峡谷台地,层层叠叠布满瓷窑和作坊,“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是也” (据《同官县志》载),《德应侯碑》中记载“陶人居多沿长河之上”,“居人以整个镇陶器为利,赖之谋生”。“十里窑场红透天”,是对当时耀州窑的形容。宋代成就了耀州窑的青瓷顶峰,根据发掘出土的宋代窑炉分析,每座窑炉的产量为碗1100件或盘2800件,每座窑炉年产量可达五万件左右。

      宋代耀州窑青瓷占绝大多数,兼有酱釉瓷、黑釉瓷、天目瓷等,瓷器质量上乘,精巧隽秀,而每件器物都有多种不同的造型,种类极为丰富,烧瓷品种几乎囊括了宋代全国各大瓷窑所能见到的种类。《同官县志》,《德应侯碑》(宋元丰七年(1084年)称之“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从神宗元丰(1078年-1085年)至徽宗崇宁(1102年-1106年)的三十年间,耀州窑为朝廷烧制了大量的贡瓷,直到金代耀州青瓷依然是皇宫的御用瓷品。宋代耀州瓷作为朝廷贡品,并随陆、海商路远销远销日本、朝鲜、坦桑尼亚、阿曼等东亚、西亚及北非之地。耀州窑青瓷的突出成就,其制瓷工艺影响所及东到河南,西至甘肃,南达两广,全国诸多窑口纷纷仿制,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耀州窑系”, 耀州窑作为自成体系的北方窑场,以大量生产独具特色的刻花和印花青瓷,无可争辩的的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与北方的定窑系、钧窑袭、耀州窑系、磁州窑系以及南方的龙泉青瓷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共同组成代表中国青瓷最高技艺的“六大窑系”。

      金代耀州窑承袭宋制,釉色青绿,纹饰构图简洁明快,部分青瓷色呈姜黄,器型在宋代基础上也有所增加,并烧制成功了月白釉瓷。釉色以乳白为基调,白中泛绿,绿中透白,釉层厚,釉色滋润,色泽具有碧玉般的质感。金代后期,为了提高产量,扩大窑室,采用了涩圈叠烧的装烧工艺。即将器内部中心刮釉一周,形成涩圈,避免乎黏结叠压,最后一并仰放于简形匣钵内入窑装烧。此时的青瓷失去了往日秀美典雅的风范,变得大方朴实,粗扩厚重,虽然不再受皇宫的青睬,但追求坚实耐用、物美价廉,深受老百姓喜爱,在关中、渭北一带长期流传的“五月二十滴一点,耀州城里买大碗”的谚语,充分证明了这种质朴耐用的大老碗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市场。从出土情况来看,它的足迹遍布西北五省,为西部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无穷的魁力。

        元代时期,由于残酷的民族压迫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民不聊生,为了生存,耀州窑加大民用瓷器的烧制,耀州窑瓷器造型主要有碗、盘、盆、灯盏、瓶、壶等,以碗盘的产量更大,传统的青瓷呈现出姜黄釉色,装饰更趋简单,大量的生活日用器内底出现了刮釉后的“涩圈”。

        元末明初兵荒战乱,使得黄堡窑从晋永和林传烧窑甄陶之术,到唐代全面探索的创烧,五代发展、北宋鼎盛、金元、历经800余年。在中国陶瓷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到了明德嘉靖年间,耀州窑终于落下帷幕。但耀州窑并没有从此消失,因为,宋代时期的耀州窑,除了黄堡镇的中心窑厂还包括了铜川(同官)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在内。在黄堡耀州窑停烧的时候,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依然延续着耀州窑的辉煌,特别是陈炉,成为继耀州窑中心窑厂之后的另一个中心窑厂,并且一直延续至今,成为1300年未断窑火的陈炉古镇。

        在黄堡耀州窑衰败之后,陈炉窑逐渐兴起。成为继耀州窑之后的耀州窑系的一大窑场,并且在继承中得到发扬,形成陈炉陶瓷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一席之位。陈炉窑位于铜川市东南15公里许的陈炉镇,四面环山,河谷沟壑纵横。该镇周围制瓷原料及燃料十分丰富,有着良好的陶瓷生产条件。

        民国时期,“陶场南北三里,东西延绵五里,炉火杂陈,彻夜明朗,故有“炉山不夜之称。为同言‘八景之一。”(见民国《同官县志工商志》。陈炉陶瓷生产历史与铜川黄堡耀州窑有密切的关系。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的《耀州志》载:“黄堡....今其地不陶,陶于陈炉。“明祟祯十三年(1640)的《同官县志》记载同上。清雍正四年( 1726 )陈炉镇西社《重修窑神庙碑记》云:“同邑东南乡士少石多,大都以陶谋生。其先则始于黄堡。自彼窑场废,而陈炉镇西方始习其业。“民国《同官县志》载:“黄堡...陶场,均毁于火,遂乃失传...继起者为立地、上店、陈炉各镇。而立地、上店今已不陶,所存者唯陈炉耳。明祟祯《同官县志》在“同官八景”的“炉山不夜“中记载:陈炉“自轉至巅,皆为陶场,土人烧火炼器,弥夜皆明。每值春夜远眺之,荧荧然一鳖山也。”在民国以前的漫长岁月里,陈炉镇居民过看亦陶亦农的生活,子承父业,代代相传。民国32年(1943)前后,陈炉有居民800余户,星布于半山间均以制陶为主,而以农业为辅。据士改时统计,该镇的陶瓷手工业者拥有土地5000多亩,土地分布在镇周围及双碑原一带。

        二、耀州窑烧造技艺国际影响及申遗优势。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 新疆,连接中亚、西亚、地中海各国的陆路通道,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人发明了瓷器,并随着丝绸之路的贯通,通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耀州瓷产品以及它的烧造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8世纪开始,日本、越南、泰国等先后从我国学到了制瓷技术。同时,我国有不少人到日本、南洋等地传授制瓷技术;918年,高丽(朝鲜)在康津建立窑厂,仿造中国瓷器;11世纪起,制瓷技术先后传到了波斯、埃及、西班牙、土尔其、意大利、荷兰、法国、英国和德国;1682--1719年,德国麦森人造出了硬质瓷。在日本、朝鲜半岛、阿曼苏哈尔、埃及福斯坦特、坦桑尼亚、东南亚等地都有耀州窑瓷器的出土,越南的刻印花瓷也是深受耀州窑的影响。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纽约大都会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巴黎奇美博物馆、伦敦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伦敦大维德基金会、香港地区徐氏艺术馆、关氏沐文堂、李氏九如堂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等国家和地区都有耀州青瓷的藏品。由此可见耀州瓷的影响是世界性的,耀州瓷的烧造技艺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6年中国八大窑系之一的龙泉烧制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来自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以及龙泉窑、磁州窑、耀州窑等历史名窑的大师汇聚龙泉联合发布《龙泉宣言》,积极参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行动。耀州窑作为北方青瓷的代表、六大窑系之一,按照申遗的要求("申遗"即是指世界国家和地区以某一地区的特殊遗产价值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加入世界遗产的行为。)也应加快申报。

      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发起、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

      纵观耀瓷烧造技艺,基本符合以下申遗条件:

        耀州瓷烧造技艺代表了中国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耀州瓷烧造技艺在一定时期陶瓷文化领域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耀州瓷烧造技艺频临技艺失传等情况,在世界范围内该技艺急需保护。

        三、耀州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黄堡耀州窑遗址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5月23日耀州窑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耀州窑博物馆建在古代耀州窑遗址之上,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古陶瓷专题博物馆,集遗址、遗迹展示、文物标本陈列、模拟古代制瓷工艺演示,三位一体。耀州窑主体耀州窑博物馆主体建筑气势恢弘,雄伟壮观。主馆前广场塑有誉为“天下第一壶”的仿宋青釉刻花倒装壶巨型喷水雕塑,堪称“瓶中之王”的仿元代白釉黑花玉壶春瓶大型建筑习习生辉。耀州窑博物馆分为三个部分:耀州窑博物馆、耀州窑遗址、唐三彩遗址,耀州窑遗址馆内展出了保存完好的唐、宋序列化制瓷作坊、窑炉遗址,唐三彩遗址保护展出的唐三彩窑炉、作坊遗址,在国内也属罕见。唐宋制瓷作坊、窑炉遗址和唐三彩制瓷工艺流程遗址的展示,生动直观地揭示了耀州窑宏大的生产规模、唐三彩生产的原始场景和唐、宋制瓷的工艺流程。耀州窑博物馆馆内还集中展出了1000多件珍贵耀瓷文物、90余件明清官窑精美瓷器和大量现代陶瓷艺术品。展馆中“唐代陶瓷器”、“五代青瓷”、“宋代瓷器”、“金代瓷器”、“元明清瓷器”,分别展示耀州窑唐代至清代七个历史时期的陶瓷产品及生产工具、用具,反映耀州窑各时代的发展历史和陶瓷生产的工艺技术以及耀瓷在国内外的发现、收藏及交流情况。走进耀州窑博物馆将宛如穿越时空隧道,置身于古代耀州窑场景,感受久远的耀州窑的文化、历史。

        宋代时期的耀州窑,除了黄堡镇的中心窑厂还包括了铜川(同官)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在内。在黄堡耀州窑全面停烧的时候,一部分窑工辗转来到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地延续着耀州窑的辉煌,陈炉成为继耀州窑中心窑厂之后的耀州窑技艺中心窑厂,延续耀州窑炉火1300年,未断窑火。陈炉三大窑场总规划规模合计近20平方公里,发现陶瓷烧造区34处,其中陈炉窑场12处。

        明清时代,陈炉陶瓷生产达到鼎盛时期,镇民800户,俱业陶。县志记载:“瓷场自麓至巅,东西三里,南北绵延五里,炉火昼夜不熄,弥夜皆明,山外远眺,莹莹然一鳌山灯也。”炉山不夜奇观被列为同官八景之一。古人赋诗赞曰:“山外遥看长不夜,星流月奔互参差”。这是当时陈炉瓷业繁盛的真实写照。陈炉是继古耀州窑后西北地区最大的瓷业生产基地,是国内唯一遗存的“炉火千年不绝”的耀州瓷的烧造基地,被誉为“东方古陶瓷生产的活化石”,其耀瓷烧制技艺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炉镇烧制陶瓷的历史可上溯到1400年前的北周时期,后经唐、宋至明、清连绵不断。考古发现,陈炉有金、元、明、清陶瓷烧造区30余处,窑炉40余座,作坊遗址和各时代典范文化堆积面积20多处,采集和出土文物标本1.5万件(片),堪称“北方青瓷之都”。 陈炉陶瓷文化创造了“3个之最”:一是陈炉陶瓷烧造历史长达1400年,炉火一直不断,创造了同一个地方陶瓷烧造时间最长的纪录;二是最为原始的烧制工艺“和土为坯,转轮就制”,成为古陶瓷制作的活化石和活标本;三是窑洞层层叠叠,罐罐垒墙,瓷片铺路,其陶瓷民居建筑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尚古之风。

        耀州窑的发展历史是中国传统烧造技术的历史,从最原始的柴烧到煤烧到现在的气烧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柴烧就是以薪柴为燃料烧制而成的瓷品,柴烧瓷器在于薪柴的灰烬和火焰在烧制过程中会窜入窑内,产生的落灰形成自然的灰釉,柴烧的随机性很强,陶瓷在窑内的情况不得而知,柴烧是窑工和和窑炉的对话,是火与土的共舞。据载铜川在西汉时期就发现了用煤炭作燃料,到了北宋时期,用煤烧制的已从软质瓷进化到硬质瓷,瓷器的品质,无论是胎体的密度还是釉面的透明度,大大超过柴窑烧造的瓷器,已经具备近代瓷器的品质。随着铜川煤炭资源的枯竭以及大气环境治理的需要,如今的陈炉窑厂已从过去的煤烧转变为现在的气烧瓷器。

        瓷器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选好矿质以后,在原料的加工上,古人采用牛拉耙将泥料粉碎,用沟碾粉碎釉料,这些在耀州窑博物馆都可以看到复原后加工场景,按照泥料、釉料的不同种类进行称重配料之后进行装磨,运行,当泥浆、釉浆达到规定的细度后从球磨机中放出。过筛入池,沉淀醒泥,练泥、然后根据烧造产品进行设计、揉泥、拉胚,旋胚、制作好的毛胚进行刻画、绘画,验胚,装入匣钵或者支棚架,装窑,入窑。冷却、开窑形成最精美的耀州陶瓷。

        四、耀州窑烧造技艺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

        耀州窑从唐朝开始全面创烧到今天已经将近1400年历史,耀州窑发展于民间,吸收了民间工艺者大量的聪明智慧、艺术营养以及丰厚的历史传承。进入现代化时期陈炉镇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制瓷技艺。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大型陶瓷企业如雨后春笋,中国的所有省市区几乎都建立了陶瓷厂,在世界,大部分国家、地区都建立了陶瓷生产企业,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模式应用于陶瓷生产使得陶瓷工业已步入现代工业的行列,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很难找到没有陶瓷的家庭,技术革新,先进设备的使用,陶瓷竞争日益激烈。

      相比之下,耀州窑陶瓷生产依然依赖于传统的手工制作,手工拉胚、手工刻花的传统技艺,花费时间长,细节繁琐,一个工匠要完成一件作品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而且在刻花过程中,一个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而且付出和收入远远不能达到正比,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在现代化产品的冲击下,陈炉镇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设备落后,技改能力差,再加之老的“匠人”相继去世,后备力量不足,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花色品种单调、创新不足,使得流传了一千多年的耀州窑传统陶瓷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境地。

      耀州窑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个历史悠久千年不衰,已独成青瓷系列的窑口,作为陕西省陶瓷旅游目及陶瓷地理标志,建造了全国最大的陶瓷专题历史博物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耀州窑工艺技艺的延续地,东方陶瓷史上的活化石,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陈炉镇千年未断的窑火,工艺技艺,浙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耀州窑工艺技艺申报世界陶瓷非文化遗产名录显得极为重要和紧迫。

    (二)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成立工作班子

        要提高对申报工作重要性和意义的认识。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申报工作班子,选调有责任心有一定专业水品的干部从事具体工作。

2、积极向国家、省有关部门对接汇报申报工作

主动与省、国家相关部门对接汇报,在其指导下进行申报材料的编制、评审。

3、聘请相关专家参与对申报的专业技术性问题进行咨询评估

      申报工作专业性强、尤其是报告的编制,要遴选聘请耀州窑文物研究的专家、陶瓷工艺大师组成专家顾问咨询团队参与申报工作。

4、扩大宣传

      要大力广泛宣传申报工作的重要意义,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又是提高铜川在国际上知名度的最好宣传。

        耀州窑申报世界陶瓷非文化遗产名录,不单单是耀州窑代表中国历史上北方最著名的青瓷窑厂,更是彰显耀州窑这个古老的东方文化的历史传承,将对世界陶瓷发展史提供更多与科技、文化、艺术的历史资料,是对耀州窑这个历史上北方最大的耀州青瓷窑厂的一种肯定。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珍惜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把它继承和发扬光大,将吸引更多的当代陶瓷大师著书立说,授课带徒,从理论上指导后人学习陶瓷技艺,从实践中提高耀州窑陶瓷技艺,强化各窑厂之间的交流,开阔视野,取长避短,不断的学习、总结、提升,发挥优势,创新技艺,肯定耀州窑在世界陶瓷史的地位,极大地传承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保留耀州窑陶瓷这一独特的手工技艺,为世界和后人留下永久性的财富,为世界未来陶瓷发展提供科技文化与艺术的的历史资料和传承,让千年名窑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耀州窑工艺技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无疑是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巨大传承和发扬,同时避免历经千年重现人间的耀州窑技艺再一次被世人遗忘,陷入永久不复的纠结之中。                               

日记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耀州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