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一
前几天带孩子去公园玩,一个穿着公主裙的小姑娘引起了我的注意。
独自坐在台阶上吃雪糕,好不惬意。
突然,妈妈冲过来大叫:你看,能不能好好吃,都搞到裙子上了!
边说边用纸巾替孩子擦拭。
后面小姑娘吃完东西就去玩游乐设施。
妈妈紧紧追随“不要玩那个,好危险”“哎呀,这个会把衣服弄脏的,走走走”我们去草坪上休息一下…
小姑娘那张雀跃的小脸就这样由晴到阴,写满沮丧与无奈。
情景二
我突然下意识的惭愧起来,想起了那次带黄豆去上课的情景。
出门前我给她穿的是裙子,告诉她今天要去上课,她心心念念着去跳舞,所以她以为是舞蹈课(后面回忆起来的细节)总之那天心情极好的出门了。
直到进了课堂她的兴奋劲儿还保持沸腾状态,以至于课上了一半,她还在“逛大街”,与以往表现截然不同。
为了不影响其他人,我几次示意她回到位置上,均无果告终。
而此时我有了情绪,直到她再次站起来爬向窗外的时候,我抱起她迅速带离了教室。
径直走到外面无人的树下,噼里啪啦训了她。
她错愕而惊恐的看着我,哇哇大哭…
过了好一阵子,我意识到自己的失态。
抱起她,跟她说“对不起,妈妈不该凶你,是妈妈没跟你讲清楚今天要上课”。
当天晚上躺在床上辗转难眠,内心久久的回想着那句:我骂你,不是因为我爱你,是因为我情绪管理不好,我无法自控,所以想控制你!
我们之所以想控制他人,是因为无法接纳自我。
作为社会人的我们,或许因为别人的眼光,因为某一种规则,或者仅仅是因为自己的虚荣,而容不下孩子的失礼行为。
这些的根源都是因为我们不接纳自我,无法接纳自己内心的不足,所以期望孩子成为那个完美的我们。
当然我并非表达要放任孩子的无礼,而是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方式通常都是负面的,消极的教育方式,息事宁人。
带有不满情绪的责骂或者批评,失去了父母该有的仪态,而往往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无效的。
孩子不但不会理解父母行为的初衷,反而因为恐惧压抑自我。
回顾一下我们的童年:
是不是很讨厌父母因为一些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而对我们三令五申。
比如:一个抽烟的父亲恶狠狠的教训偷偷抽烟的孩子;自己天天看电视却要求孩子做完作业后马上回房间看书…
在老一辈的观念里,小孩子就应该听父母的,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可以违背命令。
他们要求孩子必须服从长辈,但不会和孩子分享权力或教导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这样的家教环境里孩子几乎没有表达自我的机会,更没有人在意孩子的内心感受。
而一旦犯错,等待的就是惩罚或者粗暴的体罚。
很不幸的是,这种传承式的教育就会沿袭到我们的下一代,我们也就变成了曾经自己讨厌的那种父母。
但凡对自己不设限的父母,对孩子都有很高的期望。
美其名曰:不希望孩子跟自己一样!
一个人的控制欲,如果用在自己身上少,剩下的都会用在孩子身上。
但结果往往是令人失望的,不信,看看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那些孩子都成龙成凤了么?
因为对自己没要求,就对孩子生出无限的要求。
而孩子是有灵性的,比起说教,孩子更看重父母本身的样子。
身教大于言传。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王小波
当人们发现无法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世界时,就会把压力转向他人。
“我老公总喜欢半夜三更外出吃宵夜,虽然就在楼下跟普通朋友聚聚,我还是很生气”
“婆婆每次不洗手就抱孩子,说了还多次,还是不改”
“每次孩子哭闹,开始我还是很有耐心的哄,可是他越哭越厉害,我就会烦躁,吼完一顿,又后悔不该这样,但每次都在这样重复…”
我们总希望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尤其在我们发现无法控制世界的时候。
我们更想抓住一些能控制的事情来获得慰藉,仿佛这样才能让我们找到家庭的归属感。
这其实都是控制欲在作怪,想要对方完全服从你,否则就会产生挫败感或焦虑,进而用发怒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控制欲。
庆幸的是我们还有内省的能力,比如:后悔,说明我们不喜欢,不喜欢就要思变。
这就是学习和自我修炼的必要。
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面对大大小小的冲突,且都是身边的人发生频率最高。
其实,只要关系存在,冲突就一定存在,因为世界上没有思想、行为完全一致的两个人。
只要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会产生不同的需求,所以冲突从某种层面来说,是两个人不同需求的对立。
就像在职场一样,正是因为不同的需求造就多角度的出发点,才会在激烈的“头脑风暴”会议后,产生新的方案。
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带着天性而来,什么可为,什么不可违,都没有概念。
做父母需要帮助孩子从自然人状态过度到社会人,也就是从天性走向人性,如若不然人就与动物无二。
孩子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己探索了解世界,而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孩子认识自我。
孩子首先需要接纳,其次是正向教育,如果父母一味倾注的是控制,孩子失去天性的同时,人性也会处于不完全状态。
再想想孩子生病时你是不是很焦虑,甚至用你的情绪来控制不知所措的家人.
哪怕你自己也只是干着急而无济于事,但是家人的某一句话或某一句好意的宽慰都会让你以不上心为由触怒你!
孩子生病几乎是每个妈妈都会经历的事情,但依然会让人谈生病而色变。
其实像发烧、感冒、咳嗽这些基本都是正常的身体防御战,但是现在一生病就带孩子去医院输液的比比皆是。
“医生,今晚能退烧么?要是退不了烧怎么办”
这都在体现一种控制,不让孩子发烧,要赶紧恢复正常。
要知道这些事情的发生绝非偶然,也许是经过较长时间积累的结果,那么它回到正常状态当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退烧太快就跟长久运行的电脑突然关机一样,或许当时不会出现问题,但一定会造成某种内损,久而久之,损害的是孩子的体质。
因为不了解,因为无法预知孩子生病的结果,所以会用极端方式去控制。
控制欲强的背后是一种掩饰,掩饰自己对世界的无知与恐惧。
因为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我们会越来越“不可控”。
我们无法明白孩子下一步会做出什么动作,又有哪些是我们无法解决的。
因为未知,所以恐惧,因为恐惧,所以更想控制在我们的认知范围。
当我们充分的了解孩子,了解世界和剖析自己后,控制欲就会慢慢减少。
很简单,控制欲是一个固定总量,我们对自己要求越高,对他人要求就越少;我们控制自己越多,对他人的控制欲就会减少。
你当温柔,却有力量。
【 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
和孩子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
虽然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
然而,
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
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
家长又何妨放慢脚步,
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
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
倾听孩子内心声音在俗世的回响,
给自己留一点时间,
从没完没了的生活里探出头,
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