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我还是一个挺操心的爸爸。因为从事的是理财教育行业,常年与家庭打交道,自己又有两个孩子。
我一直在探索,到底应该如何给孩子一个符合未来趋势的教育路线呢?
最近听了女儿所在教育机构的K校长,在幼儿园毕业典礼上的一席话,她认为,应该让孩子学会do hard things,做难一点的事情;要观察孩子并根据自己孩子的状态及时调整,这才是陪伴的真正意义。
校长的观点与我心有戚戚焉,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注:校长比较低调,我就不直接说名字了。)
1
我们参加的是幼儿园的毕业典礼,与会的都是幼儿园的家长。
校长说,预备班或者一年级的孩子,常常会出现分野,有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进入学习阶段,当然并不是说TA的脑子里已经装了很多知识,而是TA已经做好了学习的准备,这类孩子上升的势头很快。
而有的孩子,老师花了很大的心力去帮助TA们,效果却不太明显。
是什么导致我们的孩子,在进入预备班或一年级就有这样的差别呢?
每个孩子当然有资质上的差别,这是天生的,我们无法改变。作为父母,我们只能接纳孩子。
但是,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更自如地学习,能够更少挣扎,更少情绪,活得更好,学得更好更快乐,为什么不呢?
作为教育者,作为父母,我们如何让TA们成为这样的人?
K校长在讲话中,主要分享了两点:
一是do hard things,做难一点的事情;
二是每个孩子却是独一无二的,家长要观察、接纳、引导孩子,并根据孩子的状态不断调整。
2
校长分享的第一点,我们要让孩子DO HARD THINGS,让孩子做难一点的事。
在孩子生命的每个阶段,总有一些事情是TA觉得难的。
为什么要做难一点的事情,听起来和现在“快乐就好”的观点有些背道而驰了。
因为,每一个孩子有天生的性格,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当TA面对困难时,长处和短处都会展示出来。可能TA遇到困难时会有借口,有胆怯,这就是TA的性格,性格没有好坏,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引导。
你需要看到,才能够引导。你没有看到,你就不知道。
把孩子置于困境之中,你才能真正看见孩子。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高大上的观点: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格局。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怎么落地呢?父母非常焦虑,想尽各种方法,看尽各种书。
其实,你应该让自己定一定,吸一口气,然后再想想,我们应该怎么帮助孩子。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都有他的缺点,没有完美的小孩,也没有完美的大人。
我们常常听到一个词“接纳”。
看见之后,接纳TA的性格他的一切,你才会想办法帮助TA,思考我们一起怎么做?
3
孩子毕竟是孩子,将来对TA来说是非常遥远,TA也不会激励自己。你跟TA讲一大堆道理,没用。
校长提到的第二点是,父母需要陪伴孩子,陪伴是什么?陪伴的意思不是陪在TA的身边就好了。你要观察,什么是TA的"所爱"。
现在很多父母都在努力寻找孩子的长处,TA的兴趣TA的热情所在。如果孩子有明确的兴趣爱好,当然是很好的事情,但这是非常理想的状态。
有的孩子,TA就是没什么兴趣爱好,即使到了大学,也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你要怎么去帮助TA?
TA也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可能会不断地变化,今天喜欢这个游戏,明天喜欢那个玩具,你只有陪伴在TA身边,才能够发现。
K校长分享了一个朋友的故事——
这个朋友是国外的一个大学教授,教音乐史。他很热爱音乐,当然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热爱音乐,不一定要走音乐专业道路,但他的生命中应该有音乐。学乐器之余,他让10岁的孩子听古典音乐,因为学音乐就像学语言一样,只有多听,才能拥有音乐的感觉。
但是,让一个爱玩爱动的10岁男孩听古典音乐,这的确是一件难的事情了,对于这个孩子来说,这就是DO HARD THINGS。
父亲想了一个办法:在陪伴过程中,他知道孩子特别想要一部高配的计算机,父亲就鼓励他去买,自己挣钱买,你听古典音乐一分钟,我给你一美分。
为了得到计算机,男孩甘于忍受听古典音乐这件“沉闷”的事情。
如果是中国的父母,早就直接给孩子直接买了吧?
这个爸爸并不是出不起钱,而是要抓紧机会,用孩子喜欢的东西,去激励他,让他去做困难的事情。
我们在童年时,可能物质上比较匮乏。当我们对待自己的孩子时,总是会以这种匮乏的心态去对待孩子,表面上看来是为了满足孩子,其实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
假如这个孩子的爸爸直接给他买了,孩子可能不会珍惜他的计算机,他也没有动力去听古典音乐。
如果孩子觉得困难了,就不去努力,他永远体会不到古典音乐带给他的乐趣。父亲巧妙地利用了孩子的“所爱”,让他去做更困难的事情。
现在,孩子在听的过程中发现了古典音乐的乐趣,他还会把倾听的感受和父亲分享。父亲的目的达到了。
4
我想起儿子在这个学校读预科班的经历。
儿子乐乐6岁在这儿读的预科班,来之前,也断断续续上过一些英语早教班,收效甚微,看见英文绘本就躲。
当时,对乐乐而言,英文阅读应该就是他的hard things了。
乐乐来到这儿后,3个月攻克了自然拼读法,开始大量阅读牛津树,从此厚厚的英文书对他而言都不是问题了,看不懂没关系啊,反正能用自然拼读法读出来了。
那时,每个孩子每天都捧着七八本牛津树的绘本回家,一看大半个小时也没有怨言。其实也很简单,每看完一本小书都有奖励代币,多看多奖,有了代币就可以到学校的小卖部去兑换礼物了。孩子们乐此不疲。
我当时也会担心,不是不鼓励奖励小红花吗?这和小红花又有多大区别?为了奖励而努力,会不会太功利而失去了对阅读的真正兴趣。
我是多虑了,在老师表扬(精神)和奖励代币(物质)的双重激励下,乐乐经过那一年的大量阅读,完全突破了对英语的恐惧,英语阅读水平大幅提高,达到了小学三四年级的英文阅读水平。现在他三年级,已经开始阅读中长篇英文小说,预科班打下的英语基础对他帮助极大。
5
乐乐并不是一个天生有乐感的孩子,对声音的美甚至有些迟钝,按普通人的想法,他是不该学音乐的。
可是,我们也如那位教授所想,他的生命中最好有音乐作伴,无论快乐悲伤都多一个表达的方式。
乐乐从7岁开始学习钢琴,至今已经两年多。学乐器都一样,刚开始时充满好奇,到了一定程度就靠每天苦练,枯燥免不了。听古典音乐会,当然也有些沉闷,他也没少在音乐会睡着过。
对他而言,学音乐,应该也是do hard things了。
如果以音乐的美来诱惑他,估计很难;我们了解自己的孩子,他喜欢枯燥的抽象的东西,好胜,喜欢抢答,乐理的学习就正中他的下怀了。
老师们都觉得,不能用学数学的方式来学音乐,当然这是对的。
但是每个孩子不一样,乐理是他的优势,他也喜欢钻研,我们就鼓励他,让他在学习乐理的过程中得到满足,甚至是一点虚荣。而不是,用他的短处(弹奏没有美感、节奏不稳)去和别人比较。
他现在已经过了英皇五级乐理,却一次演奏的考试都没有参加过。乐理学得不错,有了理论的支撑,也让他对学音乐多了信心,反过来促进了他的演奏和对音乐的理解。
上个月,我们带他去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演出结束后,他激动地说:太精彩,太好听,太美了。
我们的心里无比开心,这不就是我们让他学音乐的目的吗?
6
我特别赞赏K校长说的两句话:
当一个孩子无所求的时候,当一个人的人生没有追求的时候,TA是贫穷的。
如果我们太容易满足孩子,也就是剥夺了孩子追求的乐趣——努力、有所求的经历和乐趣。
孩子在追求的过程,必须要克服很多的困难,当孩子有了更多do hard things的经历后,慢慢地,TA不会再惧怕,遇到困难,TA马上想到的是,如何解决问题。
我们要慢慢锻炼TA的这种能力。
我们发现,很多孩子脑子很好用,但就是学不好,只是因为他有太多的情绪。这些畏难情绪阻碍了TA的发展。
聪明的孩子,如果没有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长期坚持,最后都会成为不咋地的人。
这个世界没有多少天才,都是平凡人。一个人如果能在一群人中出类拔萃,还是因为坚持,不怕困难,有动力,有所为。
如何发现孩子成长的动力,学校有时是很无力的,学校能做到的是激励孩子,但有的孩子根本不想拿第一,对一点点物质奖励也没有感觉。
这时候,只有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你陪伴在TA的身边,不要只是玩手机,要走到TA的生命中去,看见你的孩子,只有你能够真正找到孩子的“所爱”。
7
我是一个喜欢给孩子挑战的爸爸。
儿子现在在读三年级,我已经和他交流高数的问题,孩子的妈妈也觉得我不可思议。其实,高数看起来很复杂,但只要孩子有了基本的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交流起来也是没有问题的。为什么不给他真正的数学思维?给他更开阔的视野呢?我们的眼光为什么总要盯着考试那点分数呢?
我们还会交流很多问题,例如雅典和罗马的民主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你相信上帝还是相信进化论?为什么从考古学上无法确定夏朝的存在,而能够确定商朝的存在呢?
这些问题看起来都有一点复杂,但是热爱历史的孩子,给他打开另一个窗户,让他思考更难一点的事情,有什么不好呢?
我不求他给出什么标准答案,他只需要愿意去思考,愿意去学习,愿意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就够了。
给孩子难一点的事情,让TA有所追求。
这是我听完校长的话后一点感受,与大家分享。
作者简介:
孙明展
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学院,统计学硕士、国际金融理财师、候选北美精算师、中山大学金融系、统计系专业硕导、创必承理财教育平台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