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3.23
【书名】《书语者》
【选书思考】
度过了网课前期最忙碌的几周,处理好了手头的事情,开始计划系统读书,一本学科一本德育。学科类书籍上学期读得比较多的同样是直接技术指导类,就是告诉我该怎么上,毕竟我是全年级的无极阅读老师,任务驱动必须读大量课例选书。难得最近可以稍微静下心来,我更倾向选一本能帮助我更好认识到学科之道的书籍。
《书语者》已经躺在我的书柜很久了,封面的推荐语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潜能,如何让教与学的时光变得更加有趣,更加美好。以我们班级的班情来说,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家长都非常重视或者能有意识去培养孩子读书,有一部分家长已经能做到让书架成为家里的C位,让孩子浸泡在书中,这是非常难得的,也是我作为老师特别感到惊喜的。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把书读好,把阅读习惯养好,就是首要目标,能有家庭的助力加持,是多么幸运。
因此,我认为我需要提升好给予家长指导的部分,并不单纯是倡导阅读,提醒阅读很重要,而是更科学地指导家长和孩子怎么读,读什么。过去一学期我做的更多的使用我的课堂做示范,引领学生和家长,但我希望渐渐地能从中抽象给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就像我在德育上所做的那样。
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我发现作者正在进行此项探索,底层逻辑的抽象需要大量的实践,米勒老师不是直接抛结论,而是生动地用教学案例把得出结论的过程呈现,把读者代入进去,跟着她一起探寻真理,太有意思了!希望系统地阅读后,能让自己提升阅读指导力,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读书路径。开读吧!
【书摘】
1.老师自己要先做一个爱读书的人
我们所爱的,也会为人所爱,我们还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去爱——华兹华斯(英)
阅读即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情感的旅程。身为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踏上阅读之旅,教学生看懂阅读的地图,在他们迷路时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但这个旅程终归是他们的,要由他们自己完成。
我的目标是让学生们具有良好的自主阅读和写作能力。如果我从不要求学生把所知所学通过他们的语言和作品真实地表达出来,又怎么能确定他们是否吸收我讲授的知识呢?只要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我所设定的目标和活动,学生在学习上就很难自主,还会依赖我。
每一堂课,每一次讨论,每一个回答,每一次作业都必须引导到学生尽量不依赖我,而是推动它们走向自主读写。
如今,我与我的学生分享的东西是任何读写专家都无法相授的东西。阅读会改变你的人生;阅读将未知或被遗忘的世界展现在你面前,带你周游世界、穿越时空;阅读带你挣脱课堂的束缚,去追寻你自己的教育目标;通过书中的人物,不管是圣人还是罪人,真实也好,虚构也罢,阅读让你知道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现在,我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自己永远也抵达不了“教学天堂”,但只要我始终保持对阅读的热爱,并向学生展现一名读者真正的生命内涵,那么我将越来越接近这个“天堂”。
【感悟】
想起了上周南实读写培训会时那个教授所说的,在推进整本书阅读的时候,阅读指导课课不要上太满,割裂孩子自己的阅读和体悟过程。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一两节课的指导师在最后,去点拨孩子发现自己想不到的。过程要做的事情就是给他们布置帮助他们思考的过程性作业,然后不停上墙,让孩子自己互相看彼此的思考,生发新的认知,自己去读。
教授的思路和书中提到的正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师在上阅读课,一定要避免心急代替了孩子的阅读体验。我在高年级备《汤姆索亚历险记》时,还是比较遵循这个思路的,当时备课推翻了好几次自己的设计,最后就是在不过多干预的过程性的阅读作业里渐渐才明晰了哪些是孩子真正需要指导的。这是高年级的阅读课,那么反观一年级,我们的整本书阅读要教什么呢?
我觉得我们得为孩子将来的阅读进阶做一个前瞻性的铺垫,这是我们的任务。怎么样他以后能够读进去那么厚厚的整本书,一是他得有这个阅读能力,就是从小一个阅读经验上的累积,读够那么多数。二是他懂得不同的读书方法,比如观察、联想,倾听话外音的一些能力,这是可以在一年级训练的。
最近也在读大猫老师的绘本阅读课,第一课《晚安,月亮》讲的就是观察,如果不是老师这么设计,我也看不出图画书的这么多奥妙。联系今天看的这一章节,就觉得大猫老师的设计真实太妙了,不仅仅是为了孩子当下的读,也给孩子的长线发展做了这么棒的能力储备。
另一个我们老师要做的,也要引导家长做的,就像作者所说,始终保持对阅读的热爱,并向学生展现一名读者真正的生命内涵。言传身教,有些东西就是习惯成自然,然后自然而然传递和感染着孩子们,我们给孩子的阅读课,也应该如此。
2.培养正向的阅读观
养成阅读的习惯,就是给自己建造一个庇护所,这样可以避开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痛苦——毛姆(英)
我决定仔细倾听学生真正的需要,而不是告诉他们我自认为他们需要的。
学生拥抱心中那个爱阅读的自己,使他们为自己选书开始的。这种自由不是未来的或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我们在开学第一天就已取得的成果。为什么选书如此重要?这是因为,给学生机会去选择自己想读的书,会赋予他们阅读的动力,并使他们得到鼓舞。尊重读者,给予他一定的自主权,会增强读者的自信心,使其对阅读的兴趣得到回报,并培养正向的阅读观,没有自主权的读者是没有热情和动力去读书的!
读者类型
1)发展型读者:不认为自己能成为出色的阅读者,他们(和他们的父母)开始感到绝望
问题症结:阅读量比正常应有的水平低75%.
解决策略:必须把大量时间进行实际阅读,而不是阅读技巧的训练。他们需要的是与其阅读水平和兴趣相匹配的,让他们读起来没有挫败感的选书并坚持持续不断地阅读。
2)休眠型读者:无阅读兴趣,也无阅读动力,只为通过阅读测试,拥有阅读能力,但是不愿意读。
问题症结:阅读兴趣没有被激发,也没有阅读榜样
解决策略:大量用于阅读的时间,自主选择读什么的自由,重视自主阅读的课堂环境。容易被老师忽略,基于兴趣给他们推书。“不读好书的人比不会读书的人好不到哪里去(马克吐温)”
3)地下型读者:富有阅读天分的学生,只想读自己的书,老师最好靠边站。
问题症结:有很强的的阅读力,但是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关注属于大多数的前两类读者,他们希望能把全部时间用来读书,但不得不“应付”常规课
解决策略:教师要首先认识到,带领学生阅读的最终目标是让所有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能力。如果孩子已经朝这个方向发展了,就不要把短视的课堂阅读目标强加给他,而是通过他爱都的书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坎波恩的主动读书课堂环境打造】P38
浸入、示范、期望、责任、应用所学、不求完美、反馈、积极参与、没有压力;有学生喜欢、尊敬、信任和想模仿的人做阅读榜样。
专注于坎波恩的学习条件下,设计一个让学生全情投入的课堂环境。
学生必须相信,他们能够阅读,阅读也是一件值得努力学习和好好掌握的事。我们必须营造一个环境,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包容,无论他们的阅读能力处于那个阶段,都将得到接纳和鼓励。
【感悟】
不得不说,这一章读完,我心里满满的震撼,特别是最后米勒老师为全班孩子设计的调查问卷,然后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孩子挑选一本本适合他们的书,用书语来回应他们,简直被这份对孩子生命的关怀感动地想落泪。
反思过去一个循环的教学,确实如米勒老师说忽视了对孩子的分类指导,也忽视了我们带孩子读书真正要达成的目的是培养终身阅读者,没能关注到孩子的个人兴趣点,也没能很好地用上书本作为桥梁去和孩子做沟通。以前有一段时间我们班很流行看《十宗罪》,因为担心影响上课收了不少书。仔细想想,我其实没有认真倾听孩子选择读这本书的理由。孩子毕业以后,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发了关于这套书的朋友圈,她写道“十宗罪用最血腥的语言,书写了最真挚的感情,他们的爱都是极端的,爱到最后成了犯罪,爱到极致便是深渊”,我觉得,其实孩子从中读到了很正向的东西,可是我从未好好倾听。
今年特别感激担任全年级无极阅读老师这个机会,让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倾听孩子的阅读感悟,也学习做一个“书语者”。面对孩子进入小一出现的不同问题,我都尝试着用绘本来做回应,这样的效果非常好。有个大前提是我自己就读了很多绘本,所以能比较轻松地去用书本做适时回应。我们年级的孩子都对阅读课有着极大的热情,这是我所非常欣慰的,但我也知道,仅仅开个好头是不够的。
这一章节带给我的思考是,第一,我要前置自己的阅读,去阅读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样才能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在阅读的层面对接到他们真正的需要。第二,增强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如果客观条件难以做到,毕竟我们的班额和国外还是有区别,那么至少能够在孩子显露自己的特质时,可以给到父母一些指引,引导父母去这么做。第三,对于“地下型读者”,基于更多的包容,允许他们按自己生命的节奏长得比别人快,也要提高自己对他们的指导能力。
最后是在班级规划上的启发,好好琢磨一下阅读调查问卷及其适用的年龄段,了解孩子对书本的喜好,也是走进孩子心里的一条重要路径,这是我曾忽略的。结合孩子的兴趣,让微团队划分更合理,或者组建项目式的小组也是很有必要的尝试,这是放在长线要做的,那么回归当下,基于坎波恩的课堂环境打造,我想,我接下来可以好好规划一下教室图书角的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