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9

        一节课再完美的预设,也抵挡不了五花八门的课堂生成。因此,在课堂里我习惯任由学生的思绪飘飞,当然还是需要宏观调控的,掌握好这个度的。尽管有些时候不能按照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学生的确参与其中了,这也是收获之一。

        叶澜教授说:“在教学中,教师实际上是通过……的教书,实现……的育人。为教好书,就应该知道育怎样的人。”教学的价值首先从育人的价值开始,如果你的学生不能成为很好的“人”,那么,再优秀的成绩也是枉然。叶澜教授也曾说过,大概意思就是一节完美的课,于听课教师听课的学生都是不负责任的。因为这样的课是不真实的,也是绝对不存在的。所以,当把一节所谓成功的课,剥去华丽的外衣即将其洗尽铅华,剩下的才是最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也是最真实的。

        今天再上课之前,开始的时候没有准备利用课件,但后来考虑到小数点的移动,如果用课件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到数的变化。时间关系,来不及修改其内容(用的是王老师的课件),所以也就准备随着课件的内容前进。课堂上,从中国结开始引入,多少渗透点儿传统文化于其中,并联系到古代的计数方法,来一个知识的鼻祖寻源,正好也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尝试解决问题。我习惯效仿吴正宪老师的授课方式,将问题全部抛给学生,只是追问与适当的引导,无论有多“漫长”,结果都要由学生呈现出来。

        学生由主题图很容易的就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把算式列出来后,问题就出来了。因为前面只学过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而面对着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猛然间有点儿不知所措。我便鼓励他们多加尝试,不要怕失败。在略微思考后,有同学提出来把千米换算成厘米进行计算。这样通过转化就把小数除法转化成了整数除法。能力目标中的培养学生的转换思想,很顺利的被开启。于是,我以此为契机,问学生:如果不转换成厘米,看看是否能通过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个问题抛给小组合作中。在他们的一番讨论中,有同学提出来把除数通过扩大多少倍变成整数。这个问题马上就有同学不同意了,如果只把除数扩大,那么商就会发生变化的。这样一来,马上就有学生把商不变的规律给提了出来。这个“提议”获得大家的一直赞同,于是,第一个教学目标便也顺利达成。

        学生自己把问题解决的同时,自豪感也会应由而生。在他们还洋洋得意的时候,我抛出第二个问题,其实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儿。就是在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时,被除数的小数数位不够怎么办。对于这类的问题,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会轻易而举的找到答案。所以,课堂上我专门找“会出错”的同学来回答。主要目的是想看看他们的问题会暴露在什么地方?结果不出所料,那孩子站起来就回答错了。她把除数扩大了100倍,因被除数的小数数位不够,她给扩大了10倍。其实,此刻我的预设也是这样的,出现问题就会出现矛盾,随着矛盾的解决思路也就会越来越清晰起来。当她一回答完毕时下面的学生就喊起来,把正确的答案也给喊了出来。面对这种的情况,我也不得不出面调停。我问他们为什么不给人家一个解释的机会万一人家还有话说呢?这才算是制止了他们的张扬。于是,要求这女孩儿写出她的计算过程,让她自己去解决问题,同时也让其他同学关注她是怎样面对的。经过一番的计算争论,最终我把双方的计算方法都板书在黑板上。通过比较,发现其中的弊端,同样也找出解决问题的最简途径。

        这节课我们用在争论上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最后没有训练的时间。所以显得这节课有点儿不完整。但,学生们都真正的参与其中,真正的思考经历了。虽然这节课大部分都用在了方法的探索中,但是我觉得方法比结果更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