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翔论语札记18】扶正祛邪是去除一切病痛的良方

原创: 王鹏翔 书香联盟

原 文

《论语为政第二》

2.2 子曰:“诗三百,以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集 义

《义疏》:诗虽三百篇之多,六义之广,而唯用【思无邪】之一言以当三百篇之理也。言为政之道,唯思‘无邪’,无邪则当于正也。卫瓘曰:不曰思不正,而曰思无邪,日月正无邪思邪,邪去则合于正也。

《集注》: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程子曰:“思无邪者,诚也。”范氏曰:学者必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

《点睛》:五霸虽驾言于徳礼,总之政刑;帝王虽亦似用政刑,无非德礼。盖德礼从格物诚意中来,孟子所谓“集义所生”。政刑,徒贤智,安排出来,孟子所谓“义袭而取”也。

《正义》: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励之缺。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又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又云: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史记屈贾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恒解》:夫子删诗之后,而言此亦示人,诗词多有所托,恣人误解,故即駉(jiong)篇之一言以尽之,欲人自正其思,无晦其旨也。

三百篇中美者颂祷,恶者讽戒,多作自旁观其自叙,丑行肆无忌讳者夫子皆删之,此章重在使人自正其思,正思之道,内外交养,礼乐相维而已。

《讲要》:孔子说,《诗》三百篇,可用一句诗来概括,就是思无邪。

《汉书 艺文志》说“故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因此《駉篇》思无邪,就是无虚。依次解释,三百篇诗的本义都是真情流露之作。

《新解》:三百篇之作者,无论其为孝子忠臣,怒男愁女,其言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假,此即所谓诗言志,乃三百篇所同,诗人性情千古如照,故学于诗而可以兴观群怨。诗曰:“以与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本章孔子论诗,犹其论学论证,主要归于己心之徳,孔门论学,主要在人心,归本于人之性情,学者当深参。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

学 记

根据《史记》记载,古《诗》有三千多篇,多记载一些伤风败俗,不利于教化的事情,后经孔子以化民成俗,驱邪扶正的原则重新进行了整理,剩下了三百零五篇。此章重点在“思无邪”,无邪便是正,这个世界是正和邪,时二元对立为一体的,有正的一面,也有邪的一面,没有人能将所有的人一下子就变成好人,也没有任何一件事情足以让所有的人变成坏人,人性也是如此,有邪的一面,也有正的一面,邪者损人利己,正者利己利人。

就好比教育一个人,先要了解其优点,亦要掌握其缺点,以优点逐渐覆盖其缺点,从而达到却邪扶正的教化作用。如果总是盯着一个人的缺点,那么他的优点就无法得到发挥,内心缺乏被认同感,由此会丧失向善的心念,乃至于自我堕落。

当下的新闻媒体,多喜欢暴露一些及其负面的新闻,用来吸引公众的视野,也有一部分人专喜欢听信、传播负面信息,大有唯恐天下不乱的病态。每当打开新闻,不是跳楼,就是自杀,要不就是老太太、老大爷过马路没有人搀扶等等,似乎全世界都是坏人。其实在我们身边也很多一直在默默付出的好人,也有很多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而这些闪光点,被人无视和遗忘,甚至会有虚假、故意炒作的嫌疑,反而把谣言当成是真的。如此行为便是违背了“思无邪”的精神。

作者: 王鹏翔,传统文化爱好者,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读《论语》,《论语》浩如烟海的各家注解,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所引发的新思想,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鹏翔论语札记18】扶正祛邪是去除一切病痛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