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尝试啃“硬骨头”

溪流潺潺抚平坚硬的棱角

受自身知识储备和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有些讲座和书籍真心地费脑细胞。在聆听林志超老师的《探寻学生成长问题的“三级预防”》这场讲座时,可谓凝神聚力,一边听,一边头脑中找寻相关联的教育事例,以便能更好的理解林老师提到的专业术语。

当他讲到教育的最佳契机,我想到了儿子和侄子,还有曾经没有教过但印象深刻的一个学生。儿子和侄子初中开始住校,他们都很幸运,就读我们当地一流的初中,遇到了严厉又温暖的老班。这也像林老师讲座中提到的“思想需要自由,行为还是需要规范”,尤其是13岁左右,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孩子。我有时会想,如果让这两个小子在我身边,三年初中生活也许能培养我的自律能力。

一个不够自律的家长,不要强求孩子达到你都达不到的要求。这让我想起了印象深刻的那个女孩儿,小学四年级 新班主任接班时她就是出名的“刺儿头”。三年的时间,孩子和老师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信任,教师没有“及时纠错”,把责任一股脑推给了孩子的父母。这个孩子的父母感情不和,孩子几乎处于放养状态,回家连个给孩子做饭的人都没有。她的家庭,没有让孩子得到温暖,学校里老师和同学同样没有给她温暖,于是迟到、滋事儿、不接受批评,这个标签一直带到小学毕业。初一时,她变了。因为她遇到一位帅气又有思想的班主任,不得不承认一位异性班主任对处在青春期的十几岁孩子的影响。也不得不承认,一位好老师,一位好班主任对孩子是多么重要啊!

于知识而言,结合生活来理解晦涩难懂的知识就是啃“硬骨头”的一种方法。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我们都是不断地用先前的经验,理解新的知识。孩子也一样,有些明面上的知识无需教,自己就能获取的,不要浪费师生彼此的时间。

于育人而言,对付“硬骨头”的办法就是软化他(她),用真心去对待孩子。让他(她)们拥有“积极的行为能力”,这包括“良好习惯”“正确价值观”“积极的心态”。就像林老师讲座中说的那样,让每一个孩子“有人爱,有事做,有信念,有微笑,又希望,有勇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敢于尝试啃“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