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大脑记忆

图片发自App


本尼迪克特·凯里的新书《如何学习》,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开篇,讲解“学习时大脑是如何运作的”?

大脑是个极为复杂的系统网络,由成千上万个神经元“模块”组成,它们接受信息,过滤信息,记忆信息,储存信息......各司其职又协调运作,不断更新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记忆。记忆由不同神经元组合而成,每提取一次,这些神经元突触就加厚一次,信号传递的速度也会变得更快。行动模块的总导演不是别人,就是我们自己。

大脑设计时完成了两套系统构筑,一套负责显意识记忆,一套负责潜意识记忆。我们可以轻松地复习十九大报告,却不能复习学开车时的诸多动作。学会开车,却说不清具体哪个技巧是什么时候学会的,这些复杂动作自动整合起来,完全不需要去“复习”。大脑中有不同的模块担当不同记忆职责。记忆像一个个“存档”的视频,一旦脑神经点击,迅速启动播放,再次点击,回到原位。

我们作为导演,不但是配音解说,是各个工种,更是一位编故事的高手。随时忙着解答“刚才发生了什么?昨天干了什么?马上去做什么?”这类问题。每时每刻都在提取记忆,而且每一次提取,会在记忆中加入新鲜内容,与之前的交织重叠。

记忆有两个强度: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很多信息会被大脑过滤掉,但是一旦被记忆,存储强度不会随着时间减弱。比如一个电话、一个公式,一个概念。只要进入存储记忆,就永远放在某个模块里,哪怕你再也不见它,它也在那里。

为什么我们会忘记一些东西?那是提取强度出了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复习,提取强度慢慢减弱,直到变为零。记忆不会随着时间消失,只是无力再提取。提取强度越用越高,同时因为记忆被提取一次,存储也会相应增加。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考试是最好的复习,因为提取的时候越困难,提取动作获得的记忆对两个强度增加值就越大。所以,最有效的学习不是天天复习,而是故意放两三天,等提取强度慢慢变弱时,再考一次自己,强化提取和储存记忆的强度。

记忆增长跟肌肉增长差不多,先“损耗”掉一些,随后才能变得更加强壮。这种损耗相当于遗忘,遗忘的作用是屏蔽掉大脑中多数无用的信息,让大脑把该输出的信号输送出来,输出的清晰度与屏蔽的强度息息相关。遗忘是一种主动过滤的过程,是为了更好的记住,记住那些有益于自己的信息。

基于大脑记忆原则逻辑,可以得出与我们以往完全相反的结论。比如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完全不是一个学习的好办法。可以解决一时的考试问题,但所学的内容不会停留在记忆里,因为大脑只有经过一些遗忘才能记得更深。要想记住,最好先忘记。掌握任何知识,都需要给它在大脑中生长的时间。

所谓学习,就是把进入到大脑的短期记忆内容强化吸收,写进长期工作记忆之中的过程,实现自如的调用。而创新,是把长期工作记忆中的相关内容调出来,放在短期记忆里跟新情况新问题新信息形成配合的过程。我们常说的集中思维,是在此时此刻强化一个新的信息,而发散思维,是短期与长期记忆之间形成通道。当我们无法解决一个棘手问题的时候,有人采取头脑风暴的办法,借助别人的记忆和知识打通关卡。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面对棘手问题的时候怎么办?一个好办法是睡觉,交给大脑去解决。

这个过程中,新的信息与以往的长期记忆连接,整合,重组。当你一觉醒来,问题自然解决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大脑做了什么,它是自动完成的。解决问题的前提是,你必须曾经绞尽脑汁想过很久,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这个无解的问题会成为一颗种子,种在你的头脑里,它不会消失,也许会在你散步的时候,坐车的时候,晒太阳的时候,灵光一闪,顿悟了。恭喜,你的“啊哈”时刻到来了!

由此,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读书学习是让我们的头脑变得更丰富,让记忆有更多可以用来发散和连接的信息和知识。一个空空的脑袋,一个没有储存更多信息的脑袋,即使想要提取信息也找不到相应的模块,即使睡上一天一夜,醒来也不会眼前一亮。

抛砖引玉,未知的大脑还有许多神奇的领域,如果感兴趣,推荐阅读《如何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神奇的大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