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毕玉遂克服重重困难,凭借自己研发的专利技术分得4亿元。
据半岛都市报报道,在2017年高等院校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排行中,山东理工大学以52078万元位列第1名。清华等名校都排在之后。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该校毕玉遂教授的一项技术成果。
2017年3月,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教授研究团队的无氟氯聚氨酯发泡剂专利,以5亿人民币的价格授权给了一家国内企业。
学校决定,把80%的专利费,分配给毕玉遂个人,毕玉遂个人将直接分到4亿元。
十几万次实验研发新型发泡剂
据悉,聚氨酯是当今重要的六大合成材料之一,在发泡剂等作用下,形成高分子聚合物,从保温建材到冰箱家电,甚至沙发皮鞋等生活用品,聚氨酯无处不在。
而传统发泡剂产生氟利昂等氯氟烃物质,严重破坏臭氧层,导致全球变暖。
聚氨酯被发现的80年来,发泡剂技术和市场一直被西方欧美国家垄断。
但即使西方最先进的第四代发泡剂仍会产生大量破坏臭氧层的氟利昂等氯氟烃物质。几十年过去了,世界各国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从2003年,毕玉遂便萌发了研制化学发泡剂的想法。为此,他还专程跑到维也纳大学图书馆,也是一无所获,他没有气馁,反而激起了兴趣。
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毕玉遂说:“选了当前所有物理发泡剂去发泡,结果是都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我在想,能不能找其他的发泡剂,化学发泡剂来解决这个问题。想找理论基础,想新的化学反应,比较痴迷,整天想这个事情,什么叫废寝忘食,吃完了不知道吃的什么东西。”
毕玉遂发现,世界上除了水,还没有其它物质能和异氰酸酯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也就是说,研制化学发泡剂的关键技术,就要找到新的化学反应,合成新物质。
新型发泡剂研究团队成员毕戈华称:“为了一个配方,为了调整一个参数,我们要做的实验就非常多。通过调整不同的配方,你出来不同的结果,然后你就可以发现有很多不同的现象出现,这就是化学的这种奇妙所在吧。”
但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做研究,要面对一些困难,比如难以申请国家的相关科研经费。
毕玉遂说:“申请过经费的都清楚,在申请书上有一栏需要填写,现有的研究基础是什么,可这项研究之前没人做过,也没发过什么论文,研究基础是零。”
没有科研经费,毕玉遂就自己掏钱,买来纸,和学生一起叠实验用纸盒。
实验需要容器,他前后买了16万个纸杯,每天都要用掉好几麻袋。经过十几万次实验,一头黑发变成满头白发。
2011年,毕玉遂终于掌握了聚氨酯发泡的化学反应机理,合成了反应需要的新物质。
专利保护进展缓慢
但由于担心技术外泄,毕玉遂所有实验都是秘密进行。在实验期间,仍多次面临技术被盗的风险。
这让毕玉遂感到,对技术进行专利保护已刻不容缓,但具体实施起来,却有诸多难处。
一开始毕玉遂也找过当地的专利代理,但交谈后发现,对方的业务水平难以胜任,贸然申请达不到保护效果。
此时,距离样品问世已经过去了5年,除了申报了四件国防专利、开了一次宣传性质的鉴定会外,专利保护进展缓慢。
2016年初,时任山东理工大学副校长的王学真给国务院写了一封信,就“无氯氟聚氨酯发泡剂”的有关情况做了详细说明,他表示这是他一生中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事情出现重大转机是在2016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调研组来到山东理工大学,建议强化专利布局,扩大保护主题,从全球范围内着眼,让科研成果获得最大保护。
专门针对新型发泡剂成立的国内知识服务团队迅速投入工作,高效完成了4件国内核心发明专利和1项国际专利的主体撰写。
王学真称:“据我们估算,每年可减排近20亿吨当量的二氧化碳,环境效益巨大。这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发明、中国制造、中国方案。”
个人分得4亿元专利费
14年的科研长跑,终于看到了终点。
2017年,淄博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出资5亿元人民币,获得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20年除美国、加拿大市场以外的专利独占许可使用权。我国也将从世界上最大的聚氨酯生产国转变为最先进技术的引领者。
学校决定,把80%的专利费,分配给毕玉遂个人。这意味着,毕玉遂个人将直接分到4亿元。
拿到这笔钱,他说,之前做实验欠了朋友的钱要还人家;新的研究课题已经开始了,需要钱,需要买设备,有了钱就可以做想做的事情,出更多的成果;也会做一些慈善,回馈社会。
“其实,我的生活也没啥变化,早饭一个馒头,一个鸡蛋另加一包鲜奶,中午饭多吃点,晚饭两碗粥,半盘青菜,再没啥消费的了。”
“几十年来,除了开会从未旅游过,我不大喜欢到处跑,搞科研也需要定力。我们搞科研的,夏天经常穿个大裤衩,披上白大褂就开始做实验,就是干活嘛,和农民兄弟没啥两样,科学研究就是我们的生活,已经习惯了。”
科研经费
首先,这个研发项目在一开始几乎是无法立项申请到经费的。在项目申请书上无法填写研究基础,因为之前无人做过。但毕教授的儿子刚好在国外读化学系硕士,中止了留学,他们父子二人共同研究,经费也通过朋友帮助等解决。如果没有这些特殊情况,这个项目不可能进行下去。
专利布局
其次,这个项目在专利布局上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毕教授发现找不到合适的专业服务团队,因为不信任,也没有合适的渠道了解。毕教授完全靠着自己的智慧以最原始的办法克服了这些困难。
成果转化
并且,在成果转化上,毕教授所在的大学几乎举全校之力。而一般情况下,科研成果属于国有资产,转让的审批程序会非常麻烦,在这方面出现的争议不断,甚至刑事案件都出现了好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