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都曾有过这样的时刻,憧憬了一个美好的画面,还没开始就被心里的“但是”或者说是借口给吓退了。
想向那些特别自律的人一样坚持早起,可以有很好的状态,一年下来做很多事情。这时,心里的有个声音对你说:但是,这很难,不可能做到,不够睡怎么办,上班没精神怎么办,冬天起床好艰难,起来了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然后,经常会想一想这个念头,但是还是不动,几年后依然只是个念头。
曾经接触过一个案例,一个来访者,自我评价很低,她想达成某种目标,在协助她探索的过程中,每一条路、每一种可能都被她加上了“但是。。。。。。”,于是,一直不去行动。
记得在昂sir的书中有一个女生考研的案例,犹豫、焦虑了两年要不要考研,各种想象的障碍阻止了自己的步伐,耗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结果依然一步未动。
我自己参加007不出局也是这样的情况。想参加007不出局很久了,是很早就接触到007不出局的一批人,但是一直都没有下定决心,因为我脑海中的那道声音总是在跟我说,每周要写一篇,连续要写7年不能停啊,你可以做到吗?万一生病了呢?万一要出差要加班呢?万一有事情无法完成呢?我的自控力不行,我的文笔不好。。。。。。一大片的念头压倒了我,于是就一直没有实施,拖延至今,终究成了一个维系两三年的耿耿于怀的念头。我不知道曾经那一批和我一起想参加的人怎么样了,是参加了觉得做不到或者不感兴趣放弃了,还是成长到让我惊讶的程度,亦或是和我一样成为一个耿耿于怀的念头。但是不管是哪一种,行动和时间都给了我们答案。就是三种:一是做不到放弃了,最起码尝试过了,不后悔;二是不感兴趣放弃了,明确了自己的需求,也放下了这个念头,丢掉了一个鸡肋,将精力转移到其他可能的可以做到的领域去了;三是坚持了,成长了;四是依然原地没动,只想不做,成为一个将精力耗损其中的耿耿于怀的念头,两年过去,在这个领域你还是你,一步未动。哪一种最可怕,就我个人而言是最后一种。
在上面的例子中,不管那个来访者、想考研的女生还是我自己,我们的但是和借口都让我们放弃了梦想,而不是付之于行动。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推荐一个小工具——迪尼斯策略。“迪士尼策略”最初是迪士尼公司进行创意设计的一个流程化工具,后来罗伯特·迪尔茨(RobertDilts)模仿并开发了这种策略作为教练工具,称之为迪斯尼策略。“迪斯尼策略”要使用到三个角色:梦想家、实干家、批评家。梦想家就是指要发挥创造力,要不受限制地进行充分想像;实干家就是要努力实现梦想家所设想的东西;批评家的主要功能是考虑实干家所想的现实可行性。
我们通常在梦想家与批评家直接对话中直接放弃了梦想,但是如果在其中加入一个实干家的角色,一切会大有不同。
当梦想家构建了一个目标之后,先让实干家负责思考该如何具体执行?何时何地?该由谁来负责执行?实干家就是要努力实现梦想家所设想的东西,帮助其落地。而批评家的主要功能是考虑实干家所想的现实可行性。针对实干家的来提出问题,而非目标。计划哪儿有问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不断在梦想家、实干家、批评家几个角色中切换,直到有了满意的行动方案。
以我明年要做“300个日复盘”的目标为例。
梦想家:我要在2019年做300个日复盘。
实干家:我计划分阶段去实现,从连续34天日复盘开始,然后60天,然后90天。我计划运用的工具是mori手账。12月把它打印成册。
批评家:你怎么保证可以做到连续那么多天打卡呢?万一你想放弃呢?
实干家:首先,我已经做到了连续30天日复盘,有了好的基础。其次我会寻找两个个支持系统,一个是每天发到一个我承诺过的微信群内,另一个就是发给一位自己非常敬佩的老师,我不希望让他失望。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批评家:如果这一阶段工作很忙,或者有突发情况没有时间做呢?如果万一忘记了呢?如果生病了呢?
实干家:如果可以预见当天很忙,我会争取提前完成复盘任务。如果有突发情况实在没有时间,允许自己减少复盘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当天的感受。第二天再细化。如果有一天忘记了这件事情,我会对自己说,这是正常的,第二天补上就好了。如果生病了,实在状态不佳,我会给自己一小段休息时间,病好了再统一做一个复盘。
批评家:如果有一天就是不想做呢?你会怎么办?
实干家:如果某天特别不想做任何事情,那就尊重自己当下的感受,给自己放一天假,不计入失败。这一年我给了自己56天的弹性时间呢,不要怕。可以做到300天复盘已经很棒了!
这样梳理过后,我相信我2019年完成300个复盘更有实现的可能性。
你有想实现的目标或者梦想吗?试一试这个小工具,或许,更多的目标可能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