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读完了《简·爱》,于是和我聊起了这本书。他说,“虽然结局还算圆满,但不知道为什么读完心里挺压抑的。”我说,“因为这个故事太现实。”学生一脸不解。于是,我把《简·爱》和《傲慢与偏见》进行了对比:两本小说的基线都是围绕着女性(《简·爱》中的简和《傲慢与偏见》里的伊丽莎白)冲破阶级阻碍,在爱情里寻找真正的平等。虽然,两个故事的结局皆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傲慢与偏见》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在被拒绝之后,达西先生开始为了伊丽莎白而改变,他放下了财富与地位赋予他的特权——贵族的傲慢,从心理及行动上以平等的姿态去面对伊丽莎白,对她的家人也不再百般挑剔,而是试着去理解、去接受。所以,两人最终的爱情确实如伊丽莎白所向往的那样,即便有阶级差距,却是平等的。
学生听完,更加困惑,“可是,简不也得到了平等的爱情吗?”我没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和他一起复盘了《简·爱》这本书。作为庄园主的罗切斯特当发现自己爱上家庭女教师简的时候,心里是极其震撼与矛盾的。(《傲慢与偏见》里的达西先生也经历了同样的心理斗争。)虽然后来两人挣脱阶级观念的束缚,决定结婚,但因为罗切斯特发了疯的“前妻”的出现,简选择了离开。(对于简的离开,我个人认为“疯妻”事件只是导火索,而真正原因在于罗切斯特的隐瞒。在本质上,彼此间无法坦诚与简信奉的自尊与平等的婚姻观是完全相悖的。)
“但是罗切斯特也因此后悔万分,后来还四处寻找简。他不也在改变吗?”学生困惑地问到。然后我和他一起复盘了简和罗切斯特再次相遇的部分。之后,我问他,“罗切斯特寻找简多时,为什么直到罗切斯特的庄园尽毁、身心皆饱受摧残之后,两人才听到了彼此心灵的呼唤?”学生一时语塞,看着我摇摇头。“因为当所有外在的堡垒崩塌之后,罗切斯特终于能够以平等的姿态去面对简了。”我说。
学生还是不明白,“难道简所谓的平等就是罗切斯特的一无所有?”我回答,“简在书中说过一句话,‘都说恋爱中的人可以卑微到尘埃里,但婚姻圣事容不得苟且,自尊与平等是信仰,是底线。’其实简和伊丽莎白追求的是同一样东西——平等,可是,罗切斯特和达西先生的不同就在于达西主动放下了阶层赋予他的优越感,而罗切斯特没有。罗切斯特是在被现实剥夺了特权之后,才学会了与简平视,以平等的姿态去爱简。而现实就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其实都是罗切斯特而非达西先生。”
学生若有所思,于是我问他,“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了一个需要你放下奋斗十年的一切才能在一起的女孩,你是否愿意?”学生愣了一下,数秒后,他摇了摇头,眼里满是无奈。我说,“这就是现实。不论是为了爱情还是为了梦想,让人生归零,并不是任何人都有勇气做出的选择。”
认识一位英语培训老师,主要做留学方向的英语培训。从业十年,能力有目共睹,在业界口碑很好。可是,当她的事业登上一个小高峰的时候,她突然辞职,加入创业公司,转做线上课程,主讲英文原著阅读课。她说,讲原著一直都是她的梦想。
但是,一年之后,她从创业公司辞职。她说,一年的时间她经历了三十多年人生里最多的被质疑、被否认,向来乐观好强的她在背地里流了不少眼泪。她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辞职后,她感慨到,“在我以为要跌得很惨的时候,幸好有线下教学工作接住了我。刚辞职就接到了几个工作offer,才得以回归熟悉的领域,重建自信,收入与付出终于对等···今后,线上的阅读课还会做一些吧,但只作为工作的调剂。把人生清零,从头开始的代价实在太大。”
我始终记得这位老师说“幸好”时,语气里的如释重负,那段时间里她所有的焦虑与茫然似乎在说出“幸好”两个字的瞬间,通通消散。无疑,她是幸运的。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如她那般幸运,有“试错”的机会。
某日,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把问学生的问题同样抛给了他。他不假思索,“我觉得如果两人真心相爱,人生清零又有什么关系。”看着朋友仍带着些许稚气的脸,我笑了笑,接着问到,“如果你是我,愿不愿意用这近十年的努力去换一个无法预知未来的全新开始?”这一次,朋友没有立刻回答。一阵沉默之后,他说,“我不知道。”
这是我近来一直在问自己的问题,“敢不敢把人生归零,重新开始?”之前,我认为自己犹豫的原因在于对于眼前的生活状态,多少有留恋与不舍。可直到听到那位英语培训老师说“幸好”的时候,我才终于明白,对于“敢不敢”,真正让我犹豫不决的不是不舍,更不是放不下,而是怕自己输不起。我怕,到最后如果真的从高处摔了下来,根本没机会说“幸好”。我不知道那时的自己是否足够坚强,能够泰然接受一败涂地的人生。
朋友把问题抛还给我,“你的答案是什么?”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了《月亮与六便士》里的那句话,“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我半开玩地答到,“我也不知道。”可是,脑海里却浮现出小说最后,身患麻风病的思特里克兰德隐遁在塔希提岛专注创作的场景。那时的他,眼里、心里都溢满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