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给孩子检查完作业,疲惫的我正准备休息,突然收到老师在家长群传来的微信,深圳市教育局一道紧急通知:取消期末考试,已经进行期末考试的学校,不许公布成绩。
看着已经熟睡的孩子,我在想早上如果告诉他不用期末考试了,他肯定会很开心。
可也有家长在群里说,这个“好消息”最好别告诉孩子,如果孩子知道不用考试,那会不会对学习倦怠?
还有几个家长在考试前已经跟孩子允诺,如果这次考试满分,就会得到相应的奖励。
而我却在纳闷,为什么要突然取消考试?
紧接着一位妈妈在群里丢来一张朋友圈截图,解答了我的疑惑。
虽然此事并未官宣,可自从疫情复课到现在短短几个月发生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却层出不穷。
同为母亲,最害怕看到的新闻就是关于孩子的悲剧事件,此事也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记得当时深圳高中复学,连身边的老师朋友都跟我说,他们的尖子生复课后很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和焦虑,学校老师和家长都特别关注,天天宅家的孩子缺少了社交,跟父母关系严峻,压力也很大,再加上复课后跟不上进度……
更别说那些小学中学高年级,科目多,这么早的期末考试对老师和孩子们都是很难做到充分准备。
为什么现在学生自杀的事件越来越多?
一项在上海展开的调查显示: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
网上在对待此类事件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总体分为两类:一种是责备孩子心理承受力太过脆弱;另一种则是抨击现在的教育制度与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社会现象。
在众多声音中,很少看到有真正站在孩子立场去发声的,在知乎中,能搜到不少匿名用户发出的“求救信号”。
事实上,这部分孩子的抑郁情绪已经相当严重,却依然不被身边的人发现以及重视。
就在前几天,通过“木棉大学”公众号后台,收到一位不愿透露自己姓名的孩子的留言,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抑郁情绪的:
“妈妈和以前一样对我,不学习重考就辱骂,家常便饭。本来以为回家是心理上的一种治疗,却没想到是一针毒药,更要命的是,她骂我种种会加上那些孤立我的人。“你就是干活不好,怪不得你那边的同学说你。”“你这种生活习惯怪不得你同学不喜欢你” 雪上加霜的感觉大家都明白吧。从此以后呢,我就发誓,以后外面混的再差,我也绝对不回来找安慰!”
其实,像这样的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心理抑郁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已经放弃了与父母的沟通,而是选择通过网络渠道去倾诉自己的情绪伤痛,孩子内心“隐秘的角落”由于被家长的长期忽视,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和破裂。
也有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这些孩子遇到问题要选择自杀去解决?难道不怕父母难过吗?在自杀前难道不害怕吗?
其中一个用户的回复让我震惊了!
“有些人说自杀的时候应该想想父母,不应该这么不负责的伤害他们,可是如果我自杀就是为了惩罚他们呢?”
还记得之前有个北大学子,12年没回家过年,在网上发表万字控诉父母对自己的伤害。父母长达多年的严苛教育,让他有了心理问题,只能借助心理治疗让自己好好生活。当他发表文章控诉自己父母的时候,依然有很多人指责他不懂事,不孝顺。可是谁又替站在他的角度想过。
可见:语言的暴力与杀伤力足以摧毁一个正常的成人,更何况是心智还未发育成熟的孩子!
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现在的孩子生活的环境和物质都比我们以前要富足,可是竞争比我们更激烈。
工作的压力、紧张的家庭关系,让我们的焦虑感无以复加,对孩子的要求也无形中有了更多的高标准、高要求。
但是这位妈妈的评论,值得家长们借鉴:
“我觉得父母做好孩子的心理工作很重要,所以每次觉得自己经济条件没那么好,但是我能理解孩子,让孩子一直知道有人爱,有人保护她,认可她的想法,也是孩子的幸福。”
孩子,或许并不需要你给他那么多物质、并不是需要你事无巨细的照顾,真正需要的,是父母对自己全部的接纳!
学习重要吗?当然!但每个孩子都能顺利考入名校吗?未必!
有些家长可能不太关注新闻,他们继续在孩子身心流畅与学业之间纠结,总以为极端的事不会发生在自家孩子身上。有些家长关注此类新闻,感叹“小孩太脆弱了,不堪一击”。我看到的现实是,同样是孩子,同在一个班级里,小孩的性格脾气和耐受力是绝然不同的。
有些孩子确实皮实,抗打骂;有些孩子情感丰富缜密,语气重了都不行,更别提打骂了。
其实世界上路很多,读书不好的人未必过不好,只是没有看到其他的路,不是没有路,靠娃来证明自我价值,而是自己找到自己的价值,这也是家长的成长欠缺。
有位网友说得好,家庭关系中,要避免的不是冲突,而是冲突中的伤害!
生活在衣食无忧环境里,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强大的心灵,对压力的耐受力,建立顺畅良好的沟通管道,适时关心和疏导,尽可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最后分享一个孩子嬉闹的快乐画面,这才是青春年少该有的样子,希望每个孩子都不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弥补童年的伤痛!
话题互动:期末考试取消,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