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在繁华都市的边缘: 也读《岂不怀归》

《岂不怀归》以一种白描的笔触,描绘了一群繁华都市的“陌生人”。

在深圳的三和人力资源市场附近,有这样一群从农村来打工的青年,他们不愿意做长期的工作,而是常常只找“日结”,干一天玩三天。

干一天如何能玩三天呢?

因为三和低收入群体的特殊需求,滋生了一系列特殊的产业链,使低消费成为可能。

当三和青年们沉溺于这样的生活,入不敷出且不以为意时,他们便会被称为“三和大神”。

三和大神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特殊时期的产物,一种新时代才能提供的“生活选项”。

城市化给他们因工作而聚集的机会,远离家乡给了他们独立于(并隔离于)父母亲人的可能,而市场又为其提供了极其低廉的生活成本,闻所未闻的15元床位,5元的面食,乃至1元的零食……

三和就像一片海中的珊瑚礁,密集地吸引了大量的人流,形成了独特的生物链,彼此依存。

在对三和青年们进行了一番全方位的描绘之后,书中最后的篇幅企图探讨三和青年的出路。

在我看来,三和不是一个问题,而只是一种现象。

三和青年大致仍旧持有“正确”的价值观,在做了错误的选择后理解其后果。他们的生活选择也许看似颓废,却总体并不影响波及三和之外的世界。

三和青年仿佛是这个繁华都市的边缘人,受到自身薄弱的教育资源和家庭条件的制约,在其能够看得见够得着的范围里,满足于一个“局部最优解。”

这个“局部最优解”或许显得过于狭隘,过于次优,但谁又能够说自己有能力看到那个“全局最优解”呢。

如果此刻没有三和让这些青年彼此聚集,如果有一天三和不再提供“日结”的工作,如果三和的经营成本提高导致物价增长,三和青年真的能够因此获得更好的局部最优解么?

三毛的歌词久久环绕: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你可能感兴趣的:(流浪在繁华都市的边缘: 也读《岂不怀归》)